读书有什么用?很多人一直有这样的疑问。我也曾思考过,后来发现前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并且还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我们读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培根的《谈读书》。里面有一句话很好的解释了读书的意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就像吃饭,日经月累,融入骨髓。每天吃饭是为了营养,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运作。而读书大概就是维持精神上的活着。 但是你不会问人为什么要吃饭。
也就是说你所学到的一切,都会影响你的个性。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搬运,更是塑造个性的过程。当然学习不仅仅只是指读书,看电影,与人沟通,旅游长见识都是学习的一种,这个不应该局限,只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把学习等同于读书。
2016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拖延症晚期的我,现在才开始写这一年的读书总结。2016年我看了56本书,
比起2015年读的35本,数量上增加了不少。而且相对来讲,书的质量也提升不少。
年初的时候我曾要求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标记“读过”“看过”的时候一定要记录一下看过的感想,或是收获了什么。回头看数据,85.71%的短评率也还行。比去年进步了很多,但是也还没达到100%。
以下就是2016年看过的并且觉着还不错的书:
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而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有可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呢?核心:这件事是否现实。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然后由他的朋友张靓蓓下笔写出来的。
这本书我大概花了一个月断断续续看完,有几件印象很深的事。
1, 李安很早的时候就展现出对戏剧的热爱,很早就确定了人生要做的事就是电影。
2, 传说中在家待业6年的李安其实没闲过,一直在写剧本,做幕后,一直在做电影相关的事情。成功并非偶然。之所以有机会拍他的第一步电影《推手》也是因为那段时间写剧本参加比赛,《推手》拿了第一,《喜宴》拿了第二。
3, 太太陪他买菜这事不是八卦是真的。
4, 第一次得了重要奖项,半夜打电话给太太,太太反应特别平淡,然后继续睡觉。
5,卧虎藏龙拍的特别不顺,不管是演员,还是武术指导,还是各个来自不同的地区团队在一起工作的性质。
6,章子怡拍卧虎藏龙的时候第一次吊钢丝,她的反应很是不同,一般人快要撞墙的时候,都会本能地先以手?;ぷ约?,而她是拿脸往墙上撞。一开始李安心中玉娇龙人选并不是她,后来被能吃苦耐劳的章子怡给征服了。几年后她能把宫二演的那么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色戒》还没拍,所以里面并没有记录《色戒》《少年派》的故事,其实我还蛮想看这两部电影的背后故事。
伍绮诗《无声告白》
这是一本2016年很畅销的小说,这本书作为作者的处女作,在细节以及心理活动方面处理的很好。
看的时候令人心惊,父母对小孩的影响力真是太大了,以后应该还会再读一遍。熬过前面几章,后面越来越好。一个小女孩的死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邻居走出困境,真实的面对自我。书封的这句话说明了很多:“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p>
高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副标题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引起很大争议。书的简介说是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我个人觉着有一定水分,感觉里面大部分故事应该是杜撰的。
之所以会推荐看看,是因为书里面的脑洞太大,看完之后会怀疑自己的人生,觉着自己很有可能下一秒就出现精神问题。这本书会让你思考,能让人思考的书,我觉着还是值得看看的。
斯蒂芬·金 《写作这回事》
第一部分是斯蒂芬·金的成长经历,还蛮有趣的。同李安相似,他也是很早确定自己热爱创作。后面主要是教人如何写作,有些内容还是很值得学习。
1,记住用词的第一条规矩是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
2,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是名词和动词。你应该尽量避免被动语态。副词不是你的朋友。
3,文章的段落可以( 并且应该 )简洁。写作小说时,最好不必过多考虑何时另起一段。诀窍就是顺其自然。
4, 多读多写。
5,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注入真实生活,结合自己对生活、友谊、爱情、性爱、以及工作的了解,让作品与众不同。
……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200多年的历史,集中时间看完也不过半个月。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然而我更多的感觉是悲观。纵然牛人很多,可能前一页很牛,后一页就挂了。对于他们来讲,人生几十年,但对于看客,只是几千几万字的笔墨。自己的人生对于别人来讲很短暂,但对自己来说很漫长。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丹尼斯?韦特利?《成功心理学》
成功是什么?很多人误以为就是在你20岁的时候,读着好大学;30岁的时候,有车有房,有妻有子;40岁的时候,有钱有势;50岁的时候,生活无忧;老的时候,有人照顾……这些更多的侧重在了物质,以及被外人所能看到的生活,而不是侧重在一个人内心的快乐,幸福感。
在这本书中,作者定义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这种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人所赋予的,也不会被其他任何人所剥夺。它需要你冒险、克服挑战,并让你的最佳资源——你自己——发挥最大的潜能。从这个层面, 鉴于能让人开心,快乐,有成就的东西,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侧重,所以也不能完全统一。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相对于《一句顶一万句》我更喜欢《我不是潘金莲》,这是一个女人连续20年都在告状的荒诞故事,然而故事再荒诞,咱们中国人还能利用这种荒诞来达成目的(史为民不就利用告状在春运买不到票的情况下,安全被送回家嘛。)大概还能被冠上灵活变通的美名。
除了故事之外,更有看点的是里面描写处理事情,洞察人心的部分。几乎适合所有在职场上的人,当然更适合准备走仕途的人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简直了。
斯蒂芬·P·罗宾斯 《做出好决定》
拿到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斯蒂芬·P·罗宾斯新作《做出好决定》的时候,惊讶于不同于以往的大砖头,这本新作很薄。那时候心里想着那应该很快可以看完了,结果书里面满满都是干货,并没有“很快”看完。
主要想说说大部分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有的倾向和错误。
1,过度自信。
问问自己和别人两个问题:1,你觉着你会越来越好吗?2,你觉着社会环境会越来越好吗?
绝大多数人都会觉着自己会越来越好,但是社会并不会变好。
2,锚定效应:你的终点取决于你的起点。
锚定效应是指不自觉地给与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重视的倾向。我们很容易被第一印象左右,因此当我们接收最初的信息,应该保持警惕。
3,选择性知觉偏差:你所有的认知都带有偏见。我们需要多多进行换位思考,想想别人是如何看待问题。
4,代表性偏差:没有什么成功可以复制。概率事件不会自动调整。以前发生的事情对将来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5,自立性偏差:自己总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我们很容易把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