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抬眼,年关迫近。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所谓的小年了。
年龄越大就变得越是爱回忆过去。
这话一点不假。现在越来越爱回忆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家,小时候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妹。甚至是小时候的年。
时间的烙印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回忆变得悠长而又绵软。温情而又温暖。回忆伴着欢乐和笑声。
过去的年有着浓浓的年味,有着传统的仪式。每一天该干什么,进入什么状态,感觉都有一套长期形成的模式。
基本上就从腊月二十三正式开始进入年了。小孩子不懂农历阳历年,看到大人们忙碌的准备了,就知道该过年了。
知道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东西,可以有压岁钱。到了岁末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翘首期盼。
我们家虽然在城市里,爸妈都在外面工作,但是妈妈始终沿袭保留着传统习俗。
过年一切都按照传统的习惯要求来。 拿一串过年的顺口溜要求来严格执行。一样都不想缺不想少。
什么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虽然自己家不会磨豆腐,但是该采买的都会一一要求,按照时间安排去做。老爸一直都有自己的做事习惯和风格,会把所有妈妈提出来的要买的东西一一列在一张纸上,装在口袋里。每天闲暇出去办要买的年货?;乩窗崖蚬幕?,再记下想起来的七零八碎。现在想来真的很有仪式感。一到这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新年到了。
最有仪式感的就是新衣服。过年就一定要给孩子们每个人一身新衣服。从头到脚,连袜子鞋子都要是新的,最开心的就是这个时候。三十晚上放在床头,大年初一头一天起来换上,那个开心那个美呀,心里乐开了花,恨不得跑遍院子,让所有人都看到。
记得小时候住在学校院子里,都是平房,前后院两间屋子,还有厨房。每年二十三妈妈就要刷房子,这一天要求我们都起大早,搬东西,刷房子,擦玻璃,擦门窗。小孩子特别想不通这个,大冬天这么冷,这一天都要受冻挨饿还要干活。那时候都是自己动手打扫卫生刷房子,搬家具什么的。把家里腾空了,齐齐扫一遍。妈妈会把大铁盆里倒上白石灰,烧好一大壶温水倒进去,搅拌好了。拿着绑着长杆的刷子一下下齐齐刷过去。有时候妈妈会懊恼今年的白灰不白,泛着青色。有一年就会特别白特别好。大人干活,顾不上按时做饭,这一天就会凑合吃饭。我们小的一边玩一边做点力所能及的,姐姐大就要烧水洗窗帘床上用品之类的。全家人一天的辛苦,到了晚上天擦黑再搬回去。
房间里炉子烧的旺旺的,家里又温暖又干净,这一天的辛苦都不觉得了??醋糯懊骷妇坏募?,妈妈总会满足的说一句话,看,苦就没有白下的。
妈妈是最会做吃食的。一辈子在单位食堂的大师傅。我记忆中小时候的妈妈,就像个不知疲倦陀螺。整天在不停歇的转。
尤其是到了年关,白天要上班, 每晚都会做的很晚很晚才睡觉。炸麻花,炸麻叶,烧肉做蒸碗,妈妈会做蒸丸子,条子肉,酸辣肉,黄焖鸡,米粉肉,做八宝饭,洗带鱼,烧带鱼。蒸包子,花卷,馍馍。妈妈蒸包子要做好多种馅,肉包,豆沙包,油包,糖油包,菜包。通过每一种样子不同,形状不同,上面的褶子不同来表示不同的馅料。妈妈还会做一些小兔子,小鸟,小金鱼的花馍馍来哄孩子。不厌其烦的年年如此。后来慢慢长大了,也会跟着妈妈打下手,学着做一些。
每次包饺子,爸爸都会拿出自己收拾的几枚新的钢镚,大家争先恐后的抢着吃有钱的饺子,以表示来年有福有好运。妹妹吃不到会哭,妈妈就偷偷把钱塞进去假装一夹,夹到了钱。小孩子就开心的笑了。
小时候的年怎么那么欢乐。虽然衣服没有现在的款式质地好,压岁钱并没有多少,可就是开心快乐。
一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说说笑笑,嗑着瓜子吃着糖,爸妈给我们发着压岁钱。看春晚,小品笑的人捶胸顿足,泪流满面......
从小到大都是满满的幸?;匾?。
这样的日子一直伴着我们姐妹三个一个个出嫁成家。
陕西人讲究女儿不在娘家过年,每到初二一早回娘家,姐妹们就相约前后脚都挤回家了。一大家子做饭,吃饭,打牌,说笑,看电视,家长里短。甚是热闹。家里永远有爸爸妈妈准备好的团圆饭。
吃完饭,我们陪着妈妈打麻将,爸爸一如既往的做着后勤保障。端茶倒水,递糖给瓜子,一会给换零钱,忙的不亦乐乎。那种天伦之乐无与伦比。
这样的年永远都过不够。这样的时光永远都不想逝去。
可是岁月不饶人,时光无法倒流,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暂。
如今妈妈老了,爸爸去了。再也没有那个日夜惦念的家了。自从爸爸走了,妈妈住到妹妹家,那个幸福温馨的家就倒了,再也回不去了。
这几年每每到了节假日,心里就像生了一种病。无法言说的忧郁,莫名的烦恼。我称之为过节恐惧症。
看着别人欢天喜地的回家过年,我便越发的感到孤独寂寞。
一切都变了,物是人非。无论你愿或是不愿,唯有新年不变,仍旧会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