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当然有益,但千万不要让阅读影响你的学习。诚如马克吐温所言:
我从来不让上学影响我的学习。
从知识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读书会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总觉得多读书就是好的,就像经历过饥荒的一代人觉得多吃总是好的。
当你食不果腹的时候,你焦虑的是如何才能吃到东西,当食物过剩的时候,你应该考虑怎么才能吃得美味、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读书也是一样,当各种书籍汗牛充栋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才能少而精地阅读,也就是功利性地阅读。
第一步:正确区分阅读的目标
大部分拿到书就读的人其实是一种“懒”,就像那些旅游喜欢跟团的人,懒得做攻略、查地图,结果与其说去了很多地方,不如说去了很多地方的购物商店;而真正的旅游达人一定是先定好主题,比如美食之旅、信仰之旅、人文之旅、休闲之旅、自然风光之旅等,而后依次做攻略、查地图,虽不一定完美,但至少是属于你自己独特的记忆。
跟旅行一样,要想留下独特且美好的记忆,首先要弄清阅读的目标。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的目标分成三类: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
越往后阅读的难度越大,但获益越多。
娱乐消遣类的阅读,目标是培养阅读的兴趣,类似于电视剧、八卦杂志,看得再多,达到的也只是追剧的效果,当然它可以愉悦身心、舒缓压力。
获取资讯类的阅读,目标是拓宽阅读的广度,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用碎片化的时间检索式地阅读,也可以在社交中利用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与分享。
增进理解力的阅读,目标是拓宽阅读的深度,属于“攻读”,需要整段的时间和系统的阅读,需要从你要提升的技能出发去“研读”,比如看一本推理小说,有的人可能就是娱乐消遣,而想要学习推理小说写作的人,则要从谋篇布局、人物设计、情节铺陈等等方面来研究名家的写法。
目标不同,对应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
很多人天天阅读,学习水平却没什么提升,因为他主要的阅读是娱乐消遣和获取资讯的,那些拿到书就读的人,就像上学时那些整天都在看课本、做习题,成绩却总是平平的人,因为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已经掌握或容易掌握的习题上,而不是放在难点、弱点上。
避重就轻是每个人的本能,阅读也是一样,真正提升你的东西,不会让你太舒服。
很多人喜欢收藏干货,但真正读完的却都是那些八卦文章。
因此,合理地配置三类阅读的时间才是提升阅读效率的基础,少而精的阅读就是要把更多时间花在增进理解力的阅读上。
第二步:投入足够的时间选书
在书籍出版呈几何倍数增长的今天,一本烂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金钱的损失,更意味着错过其他好书的机会成本。
更好的方法是买书或读书之前先选书。
仅次于选择益友的事,莫过于选择好书。? ? ? ? ? ? ? ? ? ? ? ? ?———考尔登
选书有几个维度:看评分、看书评、看目录、看序、看作者、看出版社。
首先根据阅读的目标,搜索相应的书籍主题,然后看评分,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亚马逊,从中选择评分最高的3-5本。
这样简单一步,已经大大降低了读到烂书的风险。一般来说,豆瓣8分以上的书是值得一看的,但如果你搜索的主题8分以上的书很少甚至没有,也许它是一个崭新或生僻的领域,那就建议去图书馆找最新的期刊文献来读。
当然评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高分的书,他写的角度和你的需求可能不同,这就需要看书评、看目录、看序,了解梗概,个人的习惯是看书评的时候好评、差评各看一半,看目录(一般购书网站都有)的时候尝试找到作者的逻辑,一般好的序也会把一本书的中心观点和逻辑架构清晰地呈现出来。
最后,作者和出版社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比如德鲁克就是管理学的代名词,吴晓波在中国企业史方面的写作无人能出其右,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更是经管类图书质量的保证。
这样大约会用15-20分钟选择一本书,但是比起在一本无用的书上花好几个小时,阅读的效率将会获得极大的提升。
第三步: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
在上一篇文章《比不阅读更可怕的是你的阅读焦虑——阅读的两个误区》中,我说过,从第一页看起,逐字逐句往下读,生怕漏过一个细节,是一种愚蠢、低效的读书方式,就像地毯式地旅游一样。
最高效的旅游方式一定是下了飞机,打车直奔目的地。阅读也是一样,直接读你最关心的章节,或者书中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核心观点的章节。
也许你会说,这样会不会不系统、断章取义?
你能系统了解你所处的城市吗?肯定不能,因为这座城市于你而言的首要功能就是工作与生活。
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在断章取义,但对于城市的断章取义不等于对个体的断章取义,这座城市的片段完整地构建了你我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完整的。
阅读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脑子里没有框架,逐字逐句的读完也依然没有框架,阅读的意义不在于还原书本本身的系统,而在于完善你自身的认知系统。
读书是为了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畏?/p>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就应该自我一些,在这个意义上,断章取义又何妨?
第四步:萃取知识晶体
关于知识晶体,我在《专业化,就是用更多的知识晶体打造你的专业深度》一文中有过转述,是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中提出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的系统化的认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那篇文章,或者直接阅读古典老师《跃迁》一书的相关章节。
萃取知识晶体,解决的是如何记住和提取的问题。
许多人也读了不少书,但总是概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说时都看过,却只能拍手叫好。
主要原因在于你没有逻辑。
我们的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如果你要上最强大脑,你可以多锻炼你的形象记忆,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抽象记忆,抽象记忆的本质就在于逻辑。
《金字塔原理》一书就举了这么个例子,假设你要去超市,妻子委托你买如下的物品:
葡萄、牛奶、土豆、鸡蛋、胡萝卜、橘子、黄油、苹果、酸奶油
正常人的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项目,如果不借助于清单,你该如何记忆以上9个项目而不遗漏呢?
你也许想到了,就是按照逻辑分成三类。
蛋奶产品:牛奶、鸡蛋、黄油、酸牛奶;
水果:葡萄、橘子、苹果;
蔬菜:土豆、胡萝卜。
提高一个抽象层次,让我们可以只记三个类别,让处于较高层次上的思想能够提示其下一个层次的思想。
要让自己尽可能的少读书,就要学会抽象萃取出知识晶体,他们之间的逻辑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和提取知识。
有些书本的序言会帮你萃取,有些书重要的章节就是全书的知识晶体,有些书本的目录就构成一个脑图,这些方法都不需要你逐字逐句看完全书。
掩卷之后,尝试着复述主要内容,也就是用自己的逻辑重建知识晶体的过程,这样不仅记忆量小了许多,理解过的内容也能够逐渐变为长时记忆,而高手则更是在打碎之后,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晶体。
小结: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尽量少而精的阅读,要明确阅读的目标、花更多时间选书、先读最有用的部分、萃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晶体,前两步是尽量减少阅读的数量,让你把书越读越少,后两步提升读书的效率,让你把书越读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