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p>
你有想过这些问题吗:
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
书对你来说是什么呢?
多久没有拿起一本书了?
拿起书后读了多久呢?
当下最该看哪本书?
说起读书你有愧疚和自责吗?
如何才能给后代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读书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
凭什么去抵挡中年?;牡嚼矗?/p>
长以此往,AI大范围来了怎么办?
……
生活的压力导致现在的我们对于读书变得越来越奢侈,即使读书也只愿选择图文并茂、只有图片、视频,内容还得幽默风趣、简单到6岁小孩子都能懂,而且还得简短,控制在3分钟内,最好是1分钟,甚至15秒。结果只是满足了自己“我在读、我有读”的心理幻想。长此以往,你的文字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专注能力都必将退化,变成没有思想的“空心人”。
馆长从豆瓣上精心挑选了21本和“为什么读书”相关的书籍,其中培根的《论读书》是一篇文章,因说的很深刻就放在了上面。书单如下:
《论读书》
《深阅读》
《好读书》
《读书疗法》
《读书的意义》
《为什么读书》
《阅读的乐趣》
《梁启超讲读书》
《为什么读经典》
《朱光潜谈读书》
《作为武器的读书》
《读书这么好的事》
《星云大师谈读书》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
《风雨故人来: 钱理群谈读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胡适谈读书: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读屏时代: 数字世界里我们阅读的意义》
《读书读书:你看过的书最后都会长成你的骨头和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的高度是由一本本书垫起来的。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如吃饭穿衣,千人千法,但为什么读书,馆长认为就三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读书一境界:见自己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箴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说:“我除了知道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他把“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出发点,把先前哲学家重点关注自然的方向转回关注人本身?!睹献印だ肼ι稀分兴担骸靶杏胁坏?,反求诸己”。
人生苦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在世间不可能事事顺心,不如意一定会发生,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读书又和人生意义有什么关系呢?活在世间,第一步还是认识自己,自己的禀性、特质是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认识清自己后为人处世才能更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书如其人,如一面面的镜子,看书时:单一主题or多主题;平静or焦虑;看轻松的or深奥的;读一半or坚持读完;读懂作者or不知所云;读了不会用or迁移运用……。在这个读的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方式、沟通方式、思维模式、知识储备、毅力、灵活程度等都暴露无疑,只要稍一琢磨,就能品味出来自己处于什么段位。
读书二境界:见天地
庄子《秋水》开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佛家说千灯相照,我开一盏灯,那么这一盏的灯光就照耀在其他999盏灯上,如果把1000盏灯全开,那么每盏灯上都各自互有另外999盏灯的光芒。读书如站在黑夜中,站在一处,拿一盏灯看一副巨大的画作,每个人只能照亮有限的画面,要想看到完整的画面需要借助其他的灯光,一幅幅的去拼凑,才能看到那个完整的图景,见到天地的辽阔。
读书三境界:见众生
一行法师曾说:如果你是位诗人,你会清楚看到在这一张纸上飘着一朵云。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树无法成长,没有树,我们无法造纸。如果看的更深入,可以看到太阳、砍树的工人、做面包的麦子、他的爸爸和妈妈。没有这一切这一张纸无法存在。事实上,我们没办法指出任何一件不在这里的东西—时间、空间、地球、雨水、土中的矿物质、阳光、云、河、温度、人的心。一切就在这一张纸中同时并存。所以可以说纸和云“互为彼此”。我们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和万物“互为彼此”。
庄子的《齐物论》中所讲的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也是此理??吹阶约褐皇钦飧錾械囊环葑?,和其他万物同为一个整体,没有它们自己也就不会存在。这或许是读书的第三个境界吧,看到那个众生所组成的“一”,看到众生在“一”里面自得其乐,不役物,不被物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