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生活的窘迫,我一直在感叹“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俗语。感触至深,以至于我跟孩子们讲,“以后一定要学理工科专业,走到哪里都能有一口饭吃。”出生于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木匠也好、瓦匠也罢,毕竟是一门“手艺”,以为只有“手艺”才是吃饭的碗,必须掌握一门专业技术。
直至近来学习朱伯崑先生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其中的一段话让我停下来思考了很长时间?!八健А?,指有关天地人生的道理;所谓‘术’,指用蓍草算命的技法?!卑凑照舛挝淖值囊馑?,“学”是道理,而“术”只是技法而已。据有关史料文献,历史上我们对学和术是不加区分的,只是到了汉代才有了泾渭分明的区分。而这种泾渭分明的区分,主要在于强调正统的道理之学,而否定甚至是贬低技法领域的术数。终于明白,很长时间以来,正是因为我对诸子百家的推崇式学习,总是强调自己在人生境界上的完善,而忽略了具体的生存技巧。
为了搞清楚“学术”的具体含义与区分,我搜索了一些文献,比较有用的信息大概有如下三条。百度的解释比较简单,学术就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是观点、学说、主张的统称。而国学大师梁启超撰有该主题的重要文章,分析得甚为透彻。再者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胡军的一篇文章,《学与术,孰轻孰重》。胡军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必须径直从基础学科入手,要在学理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与术结合起来?!?/p>
经过仔细的分辨,我的观点也就很清晰了:治学必须下及能术,能术必须上升治学。总体上,学与术的关系就是“体”与“用”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是根本的道理,而“术”只是具体的运用。这可以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比如说,物理学上讲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的概括就是“学”,具体就是热力学。而其运用则比较广泛。风机盘管送风运用的是对流原理,地板采暖与天棚辐射运用的是辐射原理,冷热盘管运用的则是传导原理。所以说,“学”是根本的,是“体”;而“术”是具体的,是“用”。
概念上的区分比较容易,认识论、方法论上我们却总是会犯错误。我的主要想法,围绕学与术的关系,从几个主题上谈谈具体的认识。
其一,现今社会是一个只讲术而不重视学的社会,所以导致了很多的尴尬。
“学”是讲根本道理的,属于指导性范畴。而“术”只是具体运用,属于实践上的不同技法。现今社会舍本求末,只重视具体的技法,而忽略了根本的道理。有几个实例可以说明。
看看药品产业的价值链,从“普通原料药”、“非专利药”、“仿创药”到“专利药”,类似于一个金字塔,而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只是停留在金字塔的底层“普通原料药”的阶段。为什么?只是因为你缺少了“学”。你没有研发,怎么可能站到金字塔的顶端去呢?从药品的研发程序上讲,基本上是经过“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再到“上市”这样四个阶段。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药品企业没有办法在“药物发现”阶段做文章,也就是“学”的基础没有,最终只有沦落到为他人生产“普通原料药”的资格。中国药企现在在做什么?“仿创”!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在工艺上做一点点“改善”,在剂型上做一点点变化,而已!你说,你除了作为“世界工厂”以外,还能做什么??。?/p>
再看看企业管理中的状况。现在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顶多只能做一些“术”的工作,只能拿来别人的所谓“工具”做一些应付性的事情,根本就不知道“学”的境界上到底该研究些什么。我是长时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深深体会到绝大多数人力资源从业者只是在做一些“表面文章”,根本就不知道这些管理工具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学问”在支撑着。有几个管理者能够搞清楚自己的“管理哲学”?有几个管理者能够懂得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取向?又有几个管理者能够知道所谓“六大??椤痹跹鹄??
整个社会都在“效率化”地追求赶紧赚钱,所以“什么专业赚钱就赶紧学点什么专业的知识”,甚至是招摇撞骗也不害怕,“忽悠”而已嘛!考试也好,考证也罢,混到个“敲门砖”,赶紧就挣那份收入去了,没有谁会深究其中的学问。这是一个堕落的社会,堕落到在根本道理上完全丧失的地步?;炻?!反正大家都是这样,一起“捣糨糊”!
其二,用经典的四象限方法来分析学与术的具体分野。
如果以学与术为纵轴横轴,可以分出四个象限来。
第一类,不学无术,这种人就不多说了,现实中多得很,往往表现为好像很有学术,本质上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已。
第二类,有术无学,这一类人是大多数。往往,在各类组织中到处可以看到。这一类人,表面上看来,掌握了不少做事情的章法,做事情效率也高,可是组织没有在最终得到发展。究其原因,这是一类只知道“做事”而“不懂事”的人。充其量,这些人只能做个“执行者”,按部就班做做事情是可以的,但不能担当重任,更别指望在他们的职责范围内作出什么创新型的事情来。
第三类,重学轻术。这类典型,以前在学??吹降帽冉隙?,大多是脱离实际的学问研究者,关起门来研究自己的“象牙塔”。至今,各大中专院校里的导师阶层,仍然比较容易出这类典型。不过,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人也开始“活动”了,原因就在国家的“技术成果转化”政策。
第四类,学术兼修。这是我们应该给予百分百尊敬的人才。学问为指导,技巧上能联系实践,永远处于一个互促互进的完善过程中。好像,这类人很少能看得见,太少了。
如果你是组织统领着,你希望吸收怎样的人才?再明显不过了!
其三,当今也出现了很多以“学”命名的新名词,可靠吗?
从90年代开始,机场候机室等代表性的所谓“精英场所”迅速出现了一批畅销书,主要是人际学,关系学,厚黑学,官场学等主题。并且,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覆盖范围内,很多人津津乐道这些书籍,大谈其中的道理,甚至是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了。
今天,我们要说,这全是“伪科学”,只是迎合了飞速发展而急剧混乱时代的一些浮躁人群的胃口,其结果只能是误导。我们不能完全批判这些书籍或是其中的观点,因为经典的《组织行为学》也谈到了人际技能这一概念,但是目的如果有偏差,学理上再不够严谨,那就导致鱼目混珠的结果了。
进一步讲,畅销书可看吗?我的观点,所谓的畅销书,全是扯淡!诗词歌赋可以畅销,甚至是“洛阳纸贵”。但是,谈基本学问的书籍,不可能畅销。畅销的概念,就是对绝大多数人都有启发的意思,可能吗?如果真的畅销,最多只是附庸风雅而已。
其四,基础学理才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术是自私的,学是无私的。术,比如说专利。专利大概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三种,都是排他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正像韩非子所讲“藏于主上”,不可轻易示人的。所以,过分强调术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利益化。学,是为人类谋福利的,是普度众生的。所以胡军先生要强调学理研究,因为这是造福于人类的整体性福利,是为了未来整体幸福而铺垫的学问。
可是,当今社会,有谁愿意做这种“见不到眼前利益”的事情呢?
总结起来,我们应该从know what ,know how, know why的三个境界上对待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如果只是“知道什么”,充其量只是了解了常识。必须要知道“怎样去做”,这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动作。当然,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知道为什么”,必须从学问上去做更多的探索,否则也就是“依样画葫芦”而已,没有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