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籍,试着读了一些,觉得挺烧脑,特别是需要厘清前后逻辑及相互关联时,跟着作者思维走,但可能什么时候离开了最开始追的那根线自己都浑不知。
第一章的主题就刀口直入生命意义这个大论点,我没有真正系统沉下来找过答案,即便找过也不一定对,所以直接来到这个被无数名人歌颂点评批判定论的著名景点,再多了解一位心理作家对此命题的视界也是一种认知延伸。
(1)
阿尔弗雷德很客观有节奏的描述他的观点,不牵强不附会,读书的时候仿佛能看到一位白发带眼镜的学者用他一生学问的积累谦和地传输他的智慧,连空气也变得逻辑缜密和条理清晰。
没有人能讲得清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的状态依然是处于有点问题的状态。生命的意义从来都不能被完整的表达,这也意味着任何的表述都有偏差,尽管它可能来自于万分之一的智者。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错误和正确混淆的容器或“国度”,所有已现或未现对于意义的探究都在两个极端中演变。
但是,人类有智慧,通过规律及经验的积累,总结出“正确”的意义普遍包含哪些特质,“错误”的意义又广泛缺乏哪些特点。提炼出来的那部分能接近“公共尺度及普世意义”,从而获得解密看似复杂多变错误的能力。
(2)
人生而有三大约束:
1.生活在一个局限的地球上,面临着怎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利而避免不利;
2.没有谁能成为单独唯一的存在,正常个体需要和外界产生联系,与其他个体共存;
3.人类有男女两性组成,意味着人类需要面对感情婚姻。
三大约束同时带来三个问题:
1.如何在局限中生存,并生存的较好;
2.如何和他人群居而受益;
3.如何处理两性关系。
从三大约束和随之出现的三大问题,个体心理学总结归纳出人类的问题归类成通俗的三类:职业,社会,性。
(3)
然而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方面处理的较好的类别人,意味着相对正确理解生命意义,并且他们有类似的特质,而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方面一团糟的类别里,意味着在生命意义上有相对错误偏差的理解,出现偏差的地方也具有共性。
那就是,看起来失败的人,“缺乏同伴感和社会兴趣“,不相信能通过合作沟通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个人及以自我为中心的。
再而通过举例,通过描述“在人世间一切伟大的行动中,人们总是提升社会利益“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1.个人化的意义毫无意义,目标与行动的唯一真实意义是对他人有意义,个人的意义完全建立于对他人生命贡献之上;
2.通过提升人们对于所处群体的福祉的关注,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注。
而这些结论就体现出心理学的意义之一:知晓生命意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意义,怎么把对生命意义错误的理解引入正途。
(4)
问题总是围绕着群居,合作,和关注度展开。如果能将这一类型的问题处理好,很多问题都能找出根源并解密行为密码,并创造其他可能的表达方式。
而这个问题很容易在人类儿童时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不论是积极抑或消极。一般人类在五岁之前就会形成对自己和世界最初的认知,并且此认知在以后漫长的成长的岁月里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情感诉求及对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的反应。
即此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方式直接反应在后续的行为里,并较难改变,但能改变。
而根本改变一种行动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观念。
人类幼年容易从三方面形成错误的生命意义理解:生理缺陷,溺爱及被忽视。
生理缺陷会导致外界对个体有低于平均水平的期望,比如合作,而个体容易沉浸其中;溺爱容易导致:“只对自己感兴趣,不能理解合作的用处,不独立,寻求他人帮助,容易感到背叛等失落情绪“。
被忽视容易导致,高估遇到的阻碍,并低谷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冷漠是对社会及生命理解的主色调,而不容易理解“只要做出有益于他人的努力就可以有尊重和爱“。
以上的问题都产生于关注度是否适宜,导致的群居状态是否合理。
(5)
记忆对于破解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赋予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行为有重要意义,五岁前的尤其重要,因为:
1.存储了个人对于自我及环境的最初判断;
2.个人自觉的起点。
所以记忆承载着个体对生命意义解读,而如果能了解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态度,“就可以找到解密他整个人格的钥匙“。
所以对于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因为没有追到最终的根源继而没有正确的破解及引导方式。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本身就铺开一种抗拒,不理解,排斥,不耐烦。而解决问题的唯一改进之道就是”帮助人们以一种更强调合作,更有勇气的方式来看待生命“,解决问题的需要针对的对象既是”本性难移“的人,也是下”本性难移“结论的人。
“生命意义“这么一个主题从开始抛出问题,剖析问题,举证实例,都在引导至一个结论,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那最原始却总被忽视的症结,如果结合足够的勇气,关注度,包容及合作,问题都可以追踪线索被解决。
“一切有关生命的问题还是倚靠合作的能力来解决,每一项人类使命都不得不在人类社会的框架里通过谋求人类幸福来实现“
Y?8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