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阶前红牡丹
——咏牡丹古诗词赏析(中)
王传学
在咏牡丹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借花抒情,申述心志的作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白牡丹?和钱学士作》,诗中写白牡丹不被人看重:“素华人不顾……无人自芳馨?!笔烁刑镜溃骸笆贾拚魉嫒饲?。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笨救嗣堑陌魇歉娉绷鞯?,并不看重本身的价值,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他在《白牡丹》诗中说得更明显:
白花冷淡无人爱,
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
被人还唤作朝官。
诗中的“白赞善”,是诗人自指。元和年间,白居易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他借白牡丹受冷淡无人喜爱,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注:一首翰林院北厅花下作,一首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 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第二首是对风雨中“飘零泥土中”的牡丹花的感伤,实则是诗人遭受打击后的身世之感。
唐代诗人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表现了赏花时的惊喜及花落的悲伤: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胺酃馍钭夏?,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燃香,寄托恋恋不舍之情。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诗人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也很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
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
红艳已空犹倚栏。
此诗从“惜”字着意,描写牡丹风吹花落、芳华难留的悲伤,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寓情于花,借花写人。惜牡丹祥瑞难留,即惜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诗人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境内),住在旅馆,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寓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
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
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
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
且问宫腰损几枝。
诗人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深远。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
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
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
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
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一开头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名其妙地嘲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愁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地凄楚!而牡丹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圃,一春生气,荡涤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说今天的零落不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怅。
再看下面两首借牡丹意象表达感伤之意的诗作:
落尽春红始着花,
花时比屋事豪奢。
买栽池馆恐无地,
看到子孙能几家。
门倚长衢攒绣毂,
幄笼轻日护香霞。
歌钟满座争欢赏,
肯信流年鬓有华。
? ? ? ? ? ? ? ? ? ? (唐?罗邺《牡丹》)
闲来吟绕牡丹丛,
花艳人生事略同。
半雨半风三月内,
多愁多病百年中。
开当韶景何妨好,
落向僧家即是空。
一境别无唯此有,
忍教醒坐对支公。
? ? ? ? ? ? (唐?杜荀鹤《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
罗邺、杜荀鹤均为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带有较浓的感伤色彩。这种感伤,并非基于一时一事,而是基于人类生命的普遍性。罗诗以“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的盛衰变幻,来揭示人世间的富贵豪奢之不可久。杜诗以“花艳人生事略同”,将牡丹之开落的生命过程与人类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相对比,由牡丹反观人生。这些都超越了一己之遭际,上升到哲理思考的层面,发人深省。
对于这一点,宋人的感悟更透彻。宋代智园和尚《栽花》诗云:
移花来种草堂前,
红紫纷纭间淡烟。
莫叹朝开还暮落,
人生荣辱事皆然。
智圆从牡丹花的“朝开暮落”,悟出人生的短暂无常,勘破人世间的荣辱盛衰,流露出浓郁的感伤情绪。
这种浓郁的感伤,在宋人牡丹诗词中相当普遍。如梅尧臣《对花有感》云:“新花朝意妍,故花色憔悴。明日花更开,新花何以异?!迸费粜蕖堵逖裟档ね肌吩疲骸暗π禄ㄈ沼?,惟有我老年年衰?!彼臻读舯鹗湾仍耗档こ收詡y》诗云:“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p>
唐宋诗人常常借咏牡丹以表达强烈的贬谪之感。如下面两首诗:
十年不见小庭花,
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
何时更得到京华。
? ? (唐?令狐楚《赴东都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
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
春明门外即天涯。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令狐楚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春。之前令狐楚久遭贬黜,大和二年冬始返京,次年三月又出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在自家花园牡丹即将开放之际,令狐楚却不得不再次离家赴任,此情此景,令诗人悲从中来,创作了这首感情颇为沉痛的作品。诗歌讲述了诗人外地为官十年没见到庭院中的牡丹花,紫红的花儿正要开放,可诗人又要离别家乡,临行时在马背上回头眺望,感叹何时才能重回长安来观赏他心爱的牡丹!以小庭中紫萼牡丹隐喻京华亲友,满腔感伤发为叹惋,爱花之情即恋家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
无独有偶,曾经参与过永贞革新,被贬外任达二十四年之久的刘禹锡,也在大和二年返京。令狐楚的这首诗勾起了刘禹锡内心的无限悲感,遂和诗一首,将令狐楚欲说而不敢明说的强烈的贬谪之感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