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第一个爱上的人其实是我们的异性父母。
对某个人有感觉的情况:
我们会对和异性父母相同性格的人有感觉,因为相同性格来自于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情感。
同时当我们小时候对异性父母不满意时,会幻想出一个理想的异性父母,长大以后也会对有这种性格的对象有感觉,但这只是意识层面的,而真正对我们有感觉的是来自潜意识层面的,即和异性父母相同性格的人。
栗子:一个男孩的母亲平时很抑郁,经?;嵯蛩闼撸泻⒁脖涞煤苣谙?。在学校里她遇到了一个性格外向开朗的女孩,很喜欢她,但真正到了迷恋她的地步时,是在她表现出沉思的表情时(忧伤)。
潜意识的需求才真正触动我们内心。小时候父母怎么对我们的,长大后我们也会希望恋人也这样对自己。
栗子:一些小时候经常遭到父亲的家暴的女孩,长大后有可能会迷恋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好我”即和我们品质相同的性格,“坏我”即和我们品质相反的性格。我们表现出“好我”的品质开始时是为了让家人接受自己,但我们还是渴望体验下“坏我”,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圆满,只是惧怕别人不接受自己。所以我们就会对有“坏我”品质的人有感觉。
把这当做一次很好的功课也不错,认识到当自己的“好我”品质太极端之后也不是好事。
童年得到的爱越不足,理想对象和异性父母的差异就越大。
迷恋对方,我们看到的只是投射在她们身上的美好的幻象而已,并不是真实的对方,对方也会感觉孤独啊,因为对方感觉到我们爱的不是她。
我们会不自觉的去追寻童年习惯的情绪和情感,这是致命的诱惑。
恋爱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去重温童年,修正童年的不足。
强迫性重复
- 小时候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快乐的事情之后,以后会不自觉的制造机会,体验同样的事情
- 当我们预见别人对我的方式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时,我们的潜意识会故意制造一些麻烦,使得和我们想象中对方对我的方式一样。
- 当我们预见别人对我的方式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时,我们的潜意识会故意制造一些麻烦,使得和我们想象中对方对我的方式一样。
如何给孩子建立好的强迫性重复?
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爱,并且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及给他们足够的信任。
爱情里的7个常见教条
他越爱我就对我越好
这个想法只针对内心充满爱的人。对于极端的人,他的想法是爱你就是折磨你,因为小时候父母对待的方式——“因为爱你才打你”,已经变成他对待别人的方式了。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的情况是在一起前“忘我”,在一起后会“忘你”。因为忘我的重要原因是对方把“理想自我”投射到了你身上,他并没有看到真实的你。因此其实他爱的是他自己。年龄越大,越懂得关心人
江山是改,秉性难移。 这种情况只针对对方是爱学习,有自省能力的人身上。对朋友越好,对我就越好
和朋友关系的情感深度远不如情侣,对待朋友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去处理和对待。但对情侣来说,谁都不愿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展示出了真实的自己。他说我不行,那他一定行
在男权社会形成的,习惯性的否定女人,就算不行也要伪装的很行。其实“你不行”和“我行”没有必然联系。受过伤,会更懂得珍惜
内在的心智模式很难改变。自由恋爱下对方是你的选择,两人都要负一半责任。有付出,一定有回报
百分百付出的人看似伟大,其实只是自恋。无条件付出的人的心智模式为既然我做得这么完美了,我是问心无愧了,那么我们的关系中再有什么问题,都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你的责任。
只知道付出的人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是否需要,而只是自顾自的付出。你的付出也许只是你的需要,而未必是恋人的需要。越是无条件的付出,只会降低在对方心里的价值,还有可能让对方觉得你的付出是应该的。
完整爱情的三个阶段
- 1+1=1: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和你是一体的。- 1+1=0:
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个错误,觉得不合适了;- 1+1=2:
我是我,你是你,但我们在一起了,并且真的感觉到我应该和你在一起。
难以避免的爱情战争
恋人之间,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对方的做法不好。比如当女朋友工作的时候没有接电话,而男朋友觉得你怎么可以不接呢,至少找个地方对我说一声“我这边正忙,等下回你电话啊”。但这只是男方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女方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模式,强求别人偏要按照你的方式才能满足,这是没有看清对方的真实存在,这叫作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的特点
- 渴望对方以我期待的方式对待我,否则会不满意,甚至让你付出代价
- 看似在乎你,其实在乎的只是自己,没有看到你的真实存在。
4种常见的投射类型
- 权力投射性认同
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 - 依赖投射性认同
我如此无助,你必须接受我 -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
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 -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
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
支配与依赖的关系
依赖者的心理机制是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问题;
支配者的心理机制温柔一点的人会用”我这是为你好“这个借口,但他的最终目的还是”你必须听我的“。支配者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喜欢否定别人,并且如果反抗可能会受到惩罚。
喜欢依赖别人与原生家庭有关。在小时候当听父母话,所以父母亲近我们时,会认为这是好的,而当不听他们话,疏远我们时,会认识这是“坏”的。
这样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认为:依赖会促进关系亲密,独立会促进关系疏远。顽固的依赖心理在父母极其在乎权力的家禽中尤其明显。
而喜欢支配别人的原因常见的有两点:
- 童年时,父母是依赖者,需要孩子来照料
- 与母亲严重分离,缺乏照料,所以对现实的母亲严重不满,勾勒出了理想对象的形象,想把这个形象强加在恋人身上。
看上支配者支配依赖者天生合适,但当支配者感到厌倦或依赖者走向独立,感情会受到挑战。所以不会永远合适。
夫妻吵架
夫妻经?;嵋蛭∈鲁臣?,其实是权力之争,希望控制对方。有的很明显,也有的很隐蔽。
控制的例子:
- 某老师以感恩的名义,让全体学生给老师下跪。(潜意识:我可以让全体学生执行我的意志)
- 某校长向学生下跪。只因为跑操时不整齐,也并不是很乱的一个班级。(潜意识:我都做到这份上了,你们还不听我的话??)
- 一个母亲因为女儿不听她的话,晚回家了一次而自我伤害。(潜意识:我殾把自己伤害成这样了,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不听我的话)
- 丈夫出门,但是感觉到了冷,对妻子说“该死的,给我衣服,快点”。(潜意识:你难道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不能乖乖听我的吗?)
当你的某种方式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你的方式一定透露着你的潜意识层面的一些隐秘的东西。
适度的吵架也是一种磨合,刚开始时不了解对方,希望对方成为自己潜意识里幻想的理想爱人,对方也是。但最后都失败了,谁也没有改变谁。但在较量过程中也可以互相了解对方,并接受真实的对方。
不改变对方 ,从对方的坐标系思考。
交流感受在亲密关系中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看待同一样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但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想法以为成是对方的想法。
理解配偶的常见错误
揣测
我们觉得自己很了解对方,但是我们可能知道对方想说什么,但是不知道对方当时的感受。太执着于自己的坐标系,导致对方再明确不过的感受也理解不了。
例子1:一位丈夫,不同意自己的太太和男同学、男同事交往。太太揣测对方这是故意在闹离婚。但在以前的吵架中,丈夫说过“或许对你来说,这样的事情不算什么,但你知不知道,对我来说,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评价
在我们自己的坐标系中,自己是主体,其他人是外来物。为了维持体系的稳定和平衡,我们会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我们评价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在亲密关系中,这是最糟糕的事情。出主意
对方倒苦水时,我们会去帮对方想解决方案,但工作了一天很累,回到家希望得到的是理解。而我们的出主意会阻止对方倒苦水,也会妨碍理解的达成。
例子: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夫:别理她,跟那种人生气,不值得。(提建议)
妻:那哪儿行??!顾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ň醯谜煞虿焕斫馑?,烦躁)
夫:那就换个活儿呗?。ń幼盘峤ㄒ椋?br>
妻:你说得倒容易,现在找份工作多难??!甭管怎么样,每个月我还能拿回家三千多块。都像你的活儿,是轻松,可是每个月那几百块钱够谁花呀?眼看涛涛就要上大学了,每年的学费就万八块吧??。ň醯梦?,丈夫不理解,还说风凉话,开始抱怨)
夫:嘿,你这个人怎么不识好歹?人家想帮帮你,怎么冲我来了?(也动气了)
妻:帮我?你要是有本事,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样,每月挣个四五千,就真的帮我了。
夫:看着别人好,和他过去!不就是那几个臭钱吗?有什么了不起?!
这是一次糟糕的沟通,妻子只是想倒倒苦水,但丈夫把“苦水”当成问题,急着出主意“解决问题”去了。如果他放弃这种意识,而是只倾听,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形。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夫:大热天的,再遇上个不懂事的顾客是够呛??熳吕春瓤谒桑ò阉饺瞻鹊谋蛩崦诽赖莨ィ#ǘ愿惺鼙硎纠斫猓?br>
妻:唉,挣这么几个钱不容易,为了涛涛今年上大学,我还得咬牙干下去。(感到了丈夫的理解和关切,继续倒苦水)
夫:是啊,你真是不容易,这些年,家里主要靠你挣钱撑着。我这个挣公家饭的人,最多能整个宽敞的房子回来。(表示接受)
妻:话不能这么说,涛涛的功课、人品,没有你下力,哪儿能有今天的模样?唉,我们都不容易。(感受到了接受,也回报接受)哎,厨房里烧什么呢,这么香?
夫:红烧狮子头。(得意地笑)涛涛,别学啦,吃饭!你妈回来了。
前一种例子是“错位的交流”,妻子想交流感受,想宣泄烦恼,丈夫却想“解决问题”,结果误解产生。第二个例子是“丝丝入扣的交流”,妻子倒出的郁闷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接受,她也回报以对丈夫的接受,在单位攒下的烦恼在短短几分钟的对话中就消除了。
解决方法
- 试着去沟通和理解对方的感受,对方可能也会予以回报。如果还是不行,建议去看心理医生。
- 就事论事,谈A事的时候只谈A事,并且交流的目的不是分个谁对谁错,而是彼此之间感受
- 在亲密关系中,理解对方的感受比事实更重要,沟通即事实
有个第三者更稳固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但从物理学和几何学的角度来说两点一线很脆弱,一个三角关系才容易是平衡和稳固的,三角关系的一角可以是事业或其他事物。
王小波和他的妻子虽然没要孩子,但是他们有相同的第三者,就是研究同性恋。但要是我们想模仿他们不要孩子过日子,得到的结果也许是其中一方真的去找第三者,因为缺乏一个第三者来支撑,不够稳固。
不要期望一个人的全部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只是暂时的。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恋爱关系应该结束了,但还是不把“分手”说出口呢,可能有过这三种常见的心理。
- 觉得自己是“善良”的,如果我提出了分手,我就变成了“感情终结者”,变成“恶人”了。
- 赌徒心理。我投入了10分,对方只投入了1分,我不甘心,希望能拿回我没有得到的9分,结果损失越来越大,“不甘心”的心态也越来越强。
- 自恋心理。觉得自己不会选错恋人,当发现自己选错时,会很难过,不愿意面对事实,要么掩饰,对别人说恋人很好;要么该改造恋人,希望恋人变得好起来,而他们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没有选错恋人”这种自恋心态。
真爱,需要决心、勇气和真正的责任感。懂得真爱的人,要为对方负责,但同样需要对自己负责。那些一味在爱情中扮演“永远不会错的人,恰恰是不懂的真爱的人。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做第三者
我们最初爱上一个异性时,几乎必然处于一个三角关系中。(孩子,爸爸,妈妈)
孩子第一个爱上的是他的妈妈,因为妈妈不仅哺育了他,还给了他温暖和安全,满足了他的物质和情感需求,但到了3-5岁,孩子会渴望异性父母爱自己胜过同性父母。这一阶段可能会感觉到孩子很黏异性父母。
当异性父母更爱孩子时,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强烈的恋母/父情结;如果是在关系中失败的,就会很容易催生第三者情结。(所以女性第三者普遍比男性多,因为重男轻女)
有第三者情结的人,他们会渴望打败异性的爱人,但他们又很矛盾,因为他们同时也畏惧这样的成功,所以当要成功时他们可能会逃走。
畏惧是因为:
- 一个孩子天然会渴望同性父母的爱,假如异性父母单纯地爱自己胜于爱配偶,这个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
-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是无比强大的,所以他们同时也害怕同性父母的惩罚。
其实主动的第三者是自己想营造一种施虐和受虐的关系,因为这是他们童年的失衡关系的再现。
为什么会迷恋有暴力倾向的人?
童年有个很暴力的父亲,长大了可能会对有暴力倾向的男人有感觉,一是重温童年;二是潜意识中想用爱改造他们,但这不会成功。
解决方法:
- 重新认识童年(有过可怕童年的,大都扭曲真相,觉得自己的童年无比幸福)。
- 做一个结束哀伤的工作,写一封长长的信,举行哀悼仪式,把它烧毁,对童年说再见。
为什么我们会挑剔恋人
童年觉得缺少的东西或性格,长大后渴望得到它。
小时候父母经常挑剔孩子,长大的孩子会渴望找一个完美父母,这样就可以用一个新的完美的外部关系改造自己的内部关系(譬如:自己缺乏自信,希望父母可以鼓励我),但这个想法有两个问题:
- 有优点就有缺点,你的一些需要势必不能被满足,所以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 需要警惕自己的角色交换,童年时父母挑剔你,现在是你挑剔恋人,而这永远不会被满足,因为你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挑剔对方!
解决方法:
- 接受童年的欠缺,接受真实的父母,放下对父母的怨气。
- 接受恋人的不完美,明白无论多好的恋人都不可能完美,而且恋人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
- 感谢已经拥有的一切,试着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经拥有的上。
- 从自己的内心找原因。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孤独
我们的心三层,最外层?;げ?,中间层伤痛层,最内层真我层,?;げ愫窳艘院蠛捅鹑私煌讨谢岽ヅ霾坏阶约旱恼嫖遥泊ヅ霾坏奖鹑说恼嫖?,所以我们会感觉孤独,因为没有交心。
之所以保护层厚,是因为我们的伤痛太多了,不敢面对它,于是我们使用了各种自欺欺人的手段,把这些伤痛包裹起来,形成了保护层。
我们需要在最值得珍惜的人面前表现出毫不犹豫的真诚
被抛弃创伤
一般是小时候与重要抚养人的分离造成的。
研究发现,孩子们在3岁时形成“客体稳定性”,形成后如果一个事物从他的眼前拿走,他不会太慌。但在形成前,他会很慌或者不在乎,因为这时从他身边离开意味着永远消失。
刚出生的孩子最好不要与妈妈有重大分离
- 完美的做法:在孩子3岁前与妈妈与孩子不要有重大分离(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痛)。
- 6个月前(最起码3个月)妈妈不要离开孩子(精神分裂症、严重的人格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常常由于当事人在6月大前造成了严重创伤)。
- 老人无法代替妈妈
- 在抚养者之间来来去去也会造成创伤
被吞没创伤
一般是由于重要抚养人过于亲近孩子,使得孩子觉得自己被吞没。
当面对一个人的吞没时,你完全发不出攻击信号,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有分离攻击倾向时可能会变成极具破坏力的行为。(一个孝顺的儿子杀死了每天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妈妈。妈妈对儿子过于亲密,导致儿子有窒息感,感觉自己的世界被吞没了。)
被吞没创伤的解决方法:
- 深入认识自己的内心尤其是与妈妈的关系。
- 认识自己的内疚和恐惧。妈妈渴望与儿子亲近,儿子先觉得享受,后觉得被吞没、想逃离,但是逃离又会感觉内疚甚至会恐惧妈妈的惩罚或离开。
- 对有抛弃创伤的人学会说拒绝,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的。
学会拒绝的行为练习:
- 稳稳地站在地上,一只脚向前,伸出一只手,对向自己提要求的人说“不”。
- 稳稳地站在地上,向前伸出双手,对走进自己的人说“?!?。
- 稳稳地站在地上,向两边撑开双手,说“我要我的空间”。
一般男性比较多的是被吞没创伤,女性较多的是被抛弃创伤。所以感情中会出现丈夫故意逃避妻子。
我们得明白配偶不是我们情感缺失的答案(我们小时候缺的不能想着从恋人这边得到)。
例子:小时候两个孩子负担重,所以有时候会把我送到外婆家去照顾我。有一次把我交给外婆的时候,我死命的抓住奶奶的脖子,但最后还是被抱走了,有一种永远也见不到奶奶的感觉,当时真的很绝望。但因为家里人都对我极其好,特别是妈妈。所以我同时有被吞没创伤和被抛弃创伤。
有这样的心理以后,当一个女孩很黏我,我会觉得不舒服,讨厌她。但是当我们在一起后,就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变得离不开她了。
女人对爱情的理解
女人对爱情的理解导致了男人的痛苦,而男人想逃离这种痛苦时,就会被女人理解成他们不爱自己,于是会陷入更大的痛苦。(女人可能有被抛弃创伤,她们觉得爱一个人就该和他黏一块,而男人可能有被吞没创伤,女人这么做以后男人会觉得这样做不好,所以男人会选择逃避)
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我的感受你负责!你对我好一点我觉得自己在天堂,你对我坏一点,我觉得自己在地狱。(但这个对我好一点是时时刻刻的,所以男人承受不住这个重量会选择逃避)
有这种心理的人处于他者状态。他者即没有或丧失自我意识,完全处于“他”的支配下。
女人要活出自己独立性
重男轻女较多,很容易导致对于女人来说她们的价值不在自己,而在于她们对男人来说是什么,每当她们去寻找自我时,会遭遇被抛弃创伤,这时他们希望男人对他们好一点,她们就真的觉得在天堂,所以她们会不断追逐这种逃避痛苦的方式。
这种做法无异于吸毒,但是男人早晚有一天会拒绝做毒品,所以,女人要成为“主体”,不要做“他者”。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后总是会为别人服务,因为她们的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单独是不能独自获得好处的——父母的爱。所以一方面他们会渴望获得好运,但又会拒绝别人的善待。
拒绝是因为他们觉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别人有一点善待,她会觉得需要回报好多,但这样一来压力就大了。有这样的心理是因为小时候父母让孩子觉得自己的付出一钱不值,假若付出不符合父母期望了,还会令父母不高兴。
重新发现父亲
长大后,我们需要重新看一看父亲。因为在未成年时,我们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原因是:
- 卷入父母的婚姻战争,而这场战争迷惑了我们的双眼(爸爸说妈妈的不好,妈妈说爸爸的不好)
- 我们难免会受整个社会舆论的影响,追求主流所倡导的父亲形象,而不是去尊重父亲的真实存在。
夫妻之间的战争中似乎是男性更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但在家庭中往往是女性。因为孩子和母亲更亲密,很容易赢得孩子的支持。
海林格称,孩子天然想做家庭的保护神,这会让他们想平衡家中的各种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假如一方诱导孩子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么她们会很容易成功。
父母任何一方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的不足,都会形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孩子与情绪最激烈的站在一起。所以实际上,孩子和谁站一起的关键是谁诉苦时更执着,谁有更多的机会向孩子诉苦。
不要被父母的战争迷惑了双眼,你必须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揭示你与父亲这一重要关系的存在。
发现爱的证明
如果我们在恋爱中想的是:我是对方的唯一,我们必须结婚并白头偕老,完美幸福的度过一生,那么人生将会变成寻找不爱的证明,看似是在追求完美,其实是在关注不完美。所以找不到爱与被爱的证明。
比起婚姻、天长地久、绝对忠贞、我是唯一等完美爱的意识,我们真正想要的是,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尤其是我的存在对于你是有意义的。
许多人会因为失恋或者离婚而纠结好久,但一旦确认了我对你的意义是什么之后,他们都释怀了。
而这个证明其实对方已经给了,只是自己不相信,总以为必须是完美形式。我对于对方的人生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当我们感到幸福后,我们可能会出一点小意外(譬如生病了之类的),这可能是内心中想证明一下,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我真的得到幸福了吗?但人的
耐心也是有限的,当玩这种游戏过多时,对方也会不耐烦。
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去怀疑它是不是爱的证明。
爱情并不是生命的唯一意义,并不会有得不到某个人就会痛苦一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