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打开社交软件,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总会不断地看到,某同龄人33天的环球日记,某姑娘的新书发售,某先生的文章被大号翻牌,谁谁谁追热点又出了一篇爆文。
“如何提升自己?”
“哪些书值得一读?”
“怎样少走弯路?”
“怎样努力才最高效?”
这样层出不穷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报告扑面而来,就连看一部剧,别人都能总结出好几个人生大道理。
互联网浪潮下,我们都在忙着成为更好的人。因此,一切看起来能让我们快速成功,完美逆袭的事情,都对我们有致命的吸引力。什么去健身,去上公开课,去学一门语言,仿佛多撑一段就能摘下梦想的光环。
于是我们微信上订阅了很多学习类公众号,有经济、心理、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还参加了各种学习社群,比如21天改变拖延症、21天早起;当免费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成长的需求,又开始订阅付费内容,比如在某到app上订阅大咖的付费服务,天天付天天读,一滩鸡血洒得自己满脸都是。
然而,一段时间下来,大家都身在俗务中,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但没法高效地活成别人的文章里写的那样,还患上了一种叫“知识焦虑”的病。
简单来说,我们焦虑我们落后于人,焦虑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焦虑自己手头上没有傲人的本领。焦虑自己越忙越累,明明学得越多却越困惑,继而陷入没有边界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中。
然后我们又忍不住走上对知识“买买买、屯屯屯”的道路。公众号订阅了100+,得到专栏订阅了200个,看到微课即使不会听也忍不住购买。每天的状态就是像松鼠一样,屯屯屯屯屯……
最后,大多数的人,空怀无限焦虑,满揣知识粮仓,却抵不过一个懒癌爆发而只能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到了这个时候,除了要应对知识焦虑,你还需要有不让自己懒下去的办法。
与其说懒,确切地说是不会时间管理。因为时间总是不能合理利用,做的事情也只是多而不精且无成效,最终也只是精力耗尽,懒癌度日。
【时间管理】
相信很多人也看过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建议,在此我就以“写作”简述我理解的管理办法。
1、遵循“亮线原则”
所谓亮线,就是清晰、简洁、绝不模糊的规则。
假设从今天起,你想写作了。刚开始写的时候,因为素材不够,经历不多,你就自我安慰说,那就写我所写,写到哪算哪。这个时候,你说写哪算哪,这个规则就不是一条亮线。而你告诉自己,每天写一篇,或者今天写两性话题,列出写作时间、目标、任务数,甚至是具体到字数,这才是亮线。
有了亮线,你就能意识到你没有办法自我欺骗。
为什么要死死制定规则呢?因为当你开始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时,你会有畏难情绪。也许你会写着写着就刷刷微博、给朋友圈点点赞,而这个“刷”走的时间自己都是不知不觉的。
你给自己设定了亮线原则,今天哪个时间段、写什么样的文章、字数大概是多少,那么当你拿起手机刷的时候,你就能明确知道自己越线了,就会督促自己回归专注。
2、创造仪式感仪式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进入专注的状态。
例如我的仪式就非常简单,我在启动写作的同时,我会带上耳机,循环播放我喜欢的歌单。大多是轻快的节奏,飘着熟悉的气息,与键盘清脆的敲击声,一个开关按下,大脑就自觉高速运转,这就是进入专注状态的一个仪式。
比如,还有些人在工作前喜欢整理台面,喜欢泡杯黑咖啡,喜欢对着桌前的多肉来一口深呼吸。仪式不分好坏,只要足够适用。
3、用辅助工具抵制诱惑
前面有了专注,但这个工作过程是漫长的,所以为了维护专注,我们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
例如「rescuetime」中的“集中精力(Get Focused)”功能,它能够根据你日常的使用习惯,屏蔽掉你最容易分心的网站,让你暂时无法访问它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简单的设置需要屏蔽的网站。
适当利用外部工具的帮助,用巧劲而不是用蛮力来帮助自己抵抗娱乐的诱惑,避免无意义的消耗意志力,一段时间的坚持很快就成了习惯。
4、量化反馈,检查进度
很多时候我们开始想养成某个习惯时,前期往往是痛苦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用量化反馈的方式去强迫自己适应它。
写作太大,你容易畏难;话题太泛,你不够专注。那就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反复按着以上步骤做这件事,大到写作方向主题,小到段落排版,给自己每个周期的定期检查列个进度表,有了量化和反馈,你才会对成果有明确的认知。
解决了不够专注导致的懒癌后,咱们再来说说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
其实这早就不是什么新词了,逻辑思维的罗胖此前就曾解释过。
所谓“知识焦虑”就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呈指数级增长,但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我们的思维模式、能力远没有厉害到接受自如的程度,由此造成的自我强迫和紧张。
前面提到,我们总像松鼠一样屯知识,知识类的,生活类的,技能社交类的,这些“知识”还有个搭档——干货。屯了知识,你知道了这是什么;屯了干货,你明白了经过实践之后的知识是什么。
但为什么明明屯的知识和干货这么多,还越发焦虑?那是因为你发现自己没有学到本领,而这种本领必须是实打实的,能解决问题的,落地实处就是我有什么能力。
换句话说,你学习了某个领域的知识和干货,不等于你具备这个领域的能力,因为知识不等于能力。就像你看过时间管理的书,上过时间管理的课程,那不等于你时间管理能力就会变强。
而只有掌握了本领,具备了能力,内心才是火热,而不是焦虑、恐慌的。
那么如何提升能力呢?
如果说此前猎取的知识和干货是把要购买的货物放到购物车并下单的过程,那通过场景任务的练习就是快递送到客户手上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两个过程,能力才能形成。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完成把快递送到客户手上的过程--怎么进行练习。这个练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刻意练习”。
这些刻意练习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或者做不好,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它通常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①有标准,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的标准
②有练习,针对这个标准,进行大量练习,大量有目的练习
③有反馈,练习效果如何,看得到的变化,这是最大的动力
比如,要对“所猎取的知识和干货进行分类整理”这个行为项进行刻意练习,按照“三有”标准是这样的:
1,有标准:把“所猎取的知识和干货进行分类整理”的标准就是落实到在具体时间内把所有内容进行分类、排序,每个类别又该完成怎样的学习程度;
2,有练习:针对这个既有分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类不超过两类定向拿来练习,同一个类型的知识及干货至少练习10次以上;
3,有反?。?/b>练习的效果如何?练习中使用的方法对吗?是否需要相关书籍作为系统化依据?这个时候你可以向外寻求一个导师,或者你做详细的记录,看记录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做的不好的地方进行纠正练习。
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把涉及到能力的每个行为项进行刻意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你会看到自己此前日积月累的知识和干货渐渐成体系化,知识和干货不再是某处笔记,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我们很容易被满屏的“知识”压垮,空有努力,直至身体被掏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就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甚至在遇到挫折时还抱怨社会,在失败中孤芳自赏。
当然,有人会说道理我全都懂,却还是焦虑和懒癌还不够专注。就像久居话题热榜的“减肥大业”一样,“我知道吃多餐常运动能保持身材,但我就是管不住嘴,迈不开腿?!?/b>明细不作赘述,个中缘由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