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同班,她在二班,我在三班。彼此其实真的不熟,也就知道对方的名字,如此而已。后来大学毕业,各奔东西。再后来,她在海南,我在新西兰,都是海角天涯的地方。她做制片人,做电影,竟然往很北的北方跑,去西伯利亚,去俄罗斯,文化和空间跨度大得令人惊异。我做什么?在农场摘水果,按件计算工钱,后来刷厕所,再后来就是做中餐馆咖啡馆西餐厅,无师自通一路披荆斩棘。
后来,对的,就像那首叫做《后来》的歌唱的一样,就有了联系。大家都很忙,她忙电影,我忙着转型。她到俄罗斯,于是我说你去看看茨维塔耶娃的故居,我爱的诗人。她去了,看得好像就是用我的眼睛看一样,每个细节,楼梯口的箱子,那种随时准备走的感觉,她都告诉我。我的心紧一阵松一阵。
那一天,我心跳加快,很慌。
她给我买了书,茨维塔耶娃的诗集,带着草稿的影印件,这种用心让我很不自在。再后来,她就从海南给我邮寄过来,邮递员送到家门口,上面写着“毛歌”。
我什么都没有做。拆开,忙着看书,忙着触摸厚厚的铜版纸印刷出来的精装版的书,好像茨维塔耶娃委托她转交给我一样,俄文的,我一个字都看不懂,但是,我知道这些是诗歌,生命的诗歌,穿透瞳孔的文字。
我能够做什么呢?我熟稔一个诗人,一个属于俄罗斯的诗人,她曾经和里尔克通信,和阿赫托玛娃在一起,她的照片被约瑟夫·布罗茨基仪式般的放在书房打字机上面。我能够在任何地方吟诵她那惊心动魄又沉静无比的四句诗歌: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尽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我在书架最中心的位置,放着茨维塔耶娃的诗集,和梭罗的书沈从文的书爱默生的书耶麦的书在一起,我几乎记得她所有的诗歌,在很远的新西兰,一个极为普通的中国人。我甚至想,哪一天回到学校,我给学文学的学生讲一堂课,给我五个小时,一口气,从我二班的女同学开始讲,一直讲下去,直到门口挤得水泄不通,室内唏嘘感叹,直到阳光花朵一样映照校园三楼的窗玻璃,直到香樟树散发出优雅的芬芳,空气涟漪般漂亮……
(图文原创,坐在山谷看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