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梅花三弄》的。但如果刨根问底,《梅花三弄》究竟是为何?“三弄”又作何解?估计能答上来的人就不多了。
所谓《梅花三弄》其实是原本是笛曲或者箫曲,后来又被改编成琴曲。
而“三弄”则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也或者说是三个变奏,是一种演奏的方法。意在表达出梅花不畏冷峻的寒风,不屈不挠,依然艳丽绽放的个性和气概。
“三弄”每一“弄”都有其对应的名称,如: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二弄穿云,声入云中;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
小小总结一下,《梅花三弄》是以“三弄”的演奏方式,表达对梅花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的曲子。
当然,这首曲子也是有典故的。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则典故:
王徽之(王羲之的第五子)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东晋时有名的武将)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
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被敢链耸币咽歉吖俟箅?,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敢磷诤采?,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典故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名士,行事洒脱而又特立独行,我等凡夫俗子还真是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