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留香荀令君,
何苦一生为汉臣。
本已一舒青云志,
汉室忠骨魏英魂。
读三国的时候,有两个人让我扼腕叹息。一位是身有鬼才却昙花一现的郭嘉郭奉孝,另一位是已经成为一代名臣却仍旧在寿春莫名而死的荀彧荀文若。关于荀彧之死,有说疾病而死,有说郁郁而终,更许多说辞为曹操赐死,而我更愿相信另一种说法:曹操送来一方空食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这一段君臣之事算不得佳话,魏之史书如何书写也不由人。今天再读三国,忽然感怀于心,且以荀令君之口吻,写下这段《于寿春书》,我们就从食盒说起!
? ? ? ? ? ? ? ? ? ? 于寿春书
笔落之时,我甚至不知丞相是否还愿再看到彧之文字,只是觉得,如若不写下点什么,实难放心而去。今日得丞相所赠食盒,其内空空,彧已了然。大汉天下,恐怕也如这食盒一样,再无一人可用,再无一物留存,只剩下这一方空空的架子罢了。古人云“买椟还珠”,如今珠玉已无,这空空的盒子要之何用呢?
昔年,丞相起兵于微末,彧弃袁本初而侍于丞相帐前。一为袁本初空有四世三公之名,却志大才疏,见才而喜,收于囊中却不见用。一为其世食汉禄而不见报效之心。奉孝曾言“袁本初外宽内忌,色厉胆薄”,彧深以为然。我等曾纵论天下英雄,皆言唯丞相可称豪杰。丞相必然疑惑,为何我先于奉孝前来投奔?奉孝之志在于尽展生平所学,彧之志向,呵,不谈也罢。董卓之乱,关东勤王诸君惟丞相只身犯险,其志壮哉!丞相之心令荀彧深感折服。曾听丞相言说生平之志,墓碑上愿留“大汉征西将军”铭文,荀彧愿为马前兵卒,披坚执锐。
明公领兖州,彧为丞相治理州政。公伐徐州,虽多有杀戮,彧也深切明白“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吕布并陈宫、张邈来攻,彧与诸公并力阻之。天子东狩,明公纳谏,奉天子而讨不臣。袁绍大兵压境,彧所言胜败之论言犹在耳。大败乌桓,彰我天朝之威严!明公东征西讨,平张鲁定汉中,破马韩伏羌狄,迫降荆州,每有战事皆托后方予在下。更得丞相以尚书令之要职相付,文书、吏治皆付于此身。彧每忆及往事,都可说尽展平生所学,了无憾矣!随明公讨天下之不臣,彧为文臣,虽不曾执戟杀敌,却也知天下百姓因明公而得享安宁。
彧常自问,明公之志还似当年否?彧之所愿,也当真还是明公之所愿吗?我大汉之征西将军可还是汉之征西吗?天子东狩以来,曾陷明公于危难,曾受他人唆使而欲重掌朝权,更有太医之事险些铸成大错。彧虽不才,亦明了个中故事。不得已彧自代行霹雳手段,结党者杀之,乱国者诛之。兴汉者何人?覆汉者何人?彧心明了,丞相亦明了。
晋封魏公之议,彧有诸多道理可对丞相进言。今日将去,也就不再言说了,丞相让彧来寿春,也当是听得烦了。丞相行事之理,荀彧心中也自然朗朗,将士之心,众人之议罢了。然而,彧还有一言送予丞相,且勿与在下这个将死之人计较吧,这言语恐怕多有犯上之意。昔春秋五霸,战国群雄,凡立国者有几人可得善终?宗庙覆灭于尘,宗族连根而绝,昔日始皇帝之雄姿亦得隐秘其归所方可免于挫骨扬灰的劫数,如今后人又在哪里呢?他日明公晋封魏公,非彧一人所能阻拦,恐成为魏王之日亦不远矣。至于汉室立国四百余年,一家天下终有气数,彧知道。丞相曾称彧为“吾之子房”,则容在下再进最后一言吧。勿登大宝,可全我等君臣之义,勿毁刘家宗庙或可保曹氏宗族也未可知。
落笔时,彧已服穿肠之毒,不耐久书,言尽于此。最后叩请丞相准许,彧一生身在曹氏,身死之后祈为汉臣。非分之念,望明公顾及主臣一场,全了臣下之心吧。
荀彧,于寿春书。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曹操首席谋臣。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去世。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本文为借荀文若之名,半白话文的假书。以叹这位名臣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