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那天随手翻开一本杂志,看到了作家梁晓声写自己为了买一支钢笔的难忘经历。不是金笔、银笔,就是一支老式的手动吸水的塑料钢笔。
就是这样的一支普通钢笔,平常上学所用到的基本工具,他让母亲犯了难,给了母亲无形的压力。
在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生活清贫的时候,随便增添一个什么,对家长也许都是一种煎熬!梁晓声后来还生了母亲的气,不和母亲讲话。
在哭过,闹过,想尽各种办法后,母亲依然心如铁,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在万般无奈下,他决定出卖力气,靠自己的力气慢慢攒钱,终有一天梦想会实现的。
他等候在坡道旁,等候那些装着满满当当一车货品的拉车人。他盼望到他们拉到半坡,用尽力气车子不听指挥,开始往下滑坡。他最期盼这样的场景了,这样的话,他就能出卖自己的力气,助拉车人一臂之力,等过了坡,他就光明正大的更人家讨上几分钱。水滴石穿,积沙成塔。
那天放学后,他等啊等,就是没有等到拉车爬坡的人。眼看雨来了,他有些心急。后来雨点打了下来,他想躲,可攒钱买钢笔的信念更强。他淋着雨,咬着牙,他相信雨天肯定能等到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看到一辆满满当当的车子,那个人腰弯的厉害,也许是个小老头。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迅速冲过去,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他想卖的就是力气,必须使了全劲,不能有丝毫的偷懒。毕竟是小孩子,每到半坡,他就脚下发软,双腿发困,只觉得车子太沉。刚有点偷懒的念想,车子就顺坡溜……
等到车子停在坡底,他伸出手,大喊:给钱。那个人没有吭声,他仰起头看,那个人竟然是母亲。
后来,他得到了一支钢笔。给他买钢笔时,母亲充满了珍惜的语气说,娃,可要好好读书,要对得起这支钢笔,要是不好好读书……
这只珍贵的钢笔,他用了二十多年,舍不得丢弃,始终珍藏着,用着,流淌的墨水记载着生命的心路历程。
【1】上一代人物的悲凉
也不知道该从何时画上一个分割线,线的那边是往昔,线的这边是现代。
往事就是艰苦岁月,就是缺衣少穿的,什么都是节俭着来,大概谁家也不富有。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好久好久没有吃过肉了,有一天他家吃肉了,他开心的有点过分、有点忘乎所以,在大街或者是小巷喊了一句,我家吃肉了!后来的结果,他爸爸拉回家揍了一顿,让你小子乱喊。
早些年间,有个南方孩子到北方上大学,临出门那天,母亲给他的行囊里塞了一双新鞋,那是母亲紧赶慢赶暑假赶出来的。脚下穿一双,再预备一双,小半年就过去了,到了寒假回来刚好能接上。原先在老家,平常是不穿鞋的,只是天冷或者出远门才穿鞋。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远在偏远乡村的他,怎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呢?
他到了大学,惊奇的发现,同学们天天都穿着鞋上学放学吃饭的,他想这些同学为啥不光脚呢?多浪费鞋子。这样天天穿,他的两双鞋可支撑不到寒假。于是,他就开始尝试光着脚在校园里奔跑,与大家一起走路同行。他坦然迎接别人异样的目光,并大方的介绍,在他们老家都是这样的,光脚习惯了。直到后来,被校领导在大会上不点名的批评,说不注意礼仪举止,公共场所光脚。
他的鞋在想尽各种办法也没有支撑到放寒假。鞋底磨透了,他铺报纸,报纸太软,走不了几步就揉碎了。他用尽了各种办法,但是后来实在无法拯救鞋子,因为鞋帮子也烂掉了。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也许多多少少有些老物件,都是祖辈留下来的,人们什么都缺,永远是物质匮乏,那谈得上铺张浪费。上小学那阵,铅笔一定用到手都握不住的尺度,后来实在没办法了,用小刀把铅笔劈开,取出铅芯,用竹棍夹住,绑了绳子,能省则省。
记得上小学那阵,大概是1980年前后吧。我记忆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每次开学有一件令班主任异常头疼的事情,就是收学费,尽管一学期才2、3块钱,但就是按时收不上来。有时班主任着急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追问某个或者某几个学生,什么时候能把学费交了。经常有这样的回答,我妈说了,这几天就将养的鸡买了,给我交学费。我大说了,羊奶钱快下来了,就能交上了……
我有一个打小的伙伴,现在在城里打拼,自己开了个小店,挣的是辛苦钱。他当时因为一次性花了10元钱,就被父亲训斥了一顿,然后就彻底告别了学校。
他刚上高中时,到了学校未经家长允许,私自置办了一个搪瓷喝水缸子、一个饭盒等等,大概也许他手大,还买了点别的东西,一次性花去了10元。父母很心疼,也很生气,骂了个狗血喷头,最后的结果是,不让他继续读书了,回家挣钱,别再花钱了。
现在我们不能理解当时的贫困,现在回望过去只是会心地一笑,嗨,时代作弄人。一件现在想来也是可爱可乐的事情,但当时大家习以为常。想想,神州大地彩电走进千家万户是什么时候?一台彩电可惊动十方八里。
我只是浮毛掠水的记了一些,并不能写出那个年代的真是场景,但现在与过去的巨大反差是大家的共识。
匮乏和物质富足的线是虚幻的,其实这样的线是找不到、画不出的,我们的日子曾经日新月异,天天有盼头,美好的希望总是在前方招手。
【2】极简主义与享受生活
不知不觉,我们从物品匮乏到了物质极大丰富,除了想不到,大致是没有买不到。例如连走路的步数都有可以弄虚作假的摇步机,真真是没想到的。我们从一端跨越到了另外一端。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人们似乎感觉到被物质所拖累,于是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努力摆脱物质的羁绊,回归淳朴的生活,找到真实的自我,满足需要即可,这大致就是回归到不以物喜的状态了吧!
要不怎么极简生活、断舍离怎么会大行其道呢?这是一种生活状态,但同时也出现买奢侈品排队的现象,拍卖、买房一掷千金的场面也是比比皆是。有许多人的理念就是,要买就买好的,凑合哪能行。要买就买牌子货,要不然怎么穿出去在别人面前晃,谁说可能不会有人在意,但我自己知道呀!如果有懂行的,那就相当于遇到知己了。
极简生活应该不是走到物质的反面,不是排斥好的物品,而是不为物所累,不拘泥于物品的高低贵贱,只要舒服和我心即可,追求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但也有较为不太好接受的实例,较为极端的例子就是客厅什么也不放,回到家就席地而坐,这样似乎可以放空自己,真正这样做的人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的。
有人的生活主色调就是牛仔裤和休闲体恤,例如乔布斯,曾经乔布斯的家里除了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之外别无他物。就是追求极简生活的乔布斯,造出了奢华高端的苹果手机。苹果手机对于许多人来说,相当于一件奢侈品。
追求极简生活的人,造出了奢侈品,这似乎是一个矛盾。
有人把极简主义和禅宗联系在一起,如果让曾经经历物质贫乏的那些人知道,会不会说,这存属于吃饱了撑的。
还有特别流行的生活方式——断舍离,就是和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之后才能过简单清爽的生活。
断舍离就是在自己和物品自己做出选择,更多的关注内心的自我,当下我需要、舒服、适合,至于以后大致是暂不做考虑了。
断舍离可能只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向往吧!人有时候真的难以知道自己真的需要什么,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多钱的标准简单,多钱的标准是超出感官上的奢侈。比如有人真的将家里的沙发、茶几,甚至床都扔掉,短期内感觉真清爽,但这种清爽舒服能维持多长时间呢?社会为什么要制造出丰富多样的物品呢?就是为人服务的。何以断之,只要不是购物狂之类的,大致不需要彻底过分的断舍离吧!
就像你今天要出门,打开衣柜,这件不行,那件似乎也刚凑合,试来试去,也找不出满意的。如果按照断舍离的思维,衣柜里同一款、甚至是同一色的衣服,就那么几件,挑也不用挑,随着拿出一件。看似很潇洒,但是多彩的生活,多样款式总是人心向往之,要多少次要抵挡这种诱惑呢?
现在悄然新兴起一个职业——整理师,哈,以前想破脑壳都想不出来的职业,自然而然就诞生了,而且前景大好,需求旺盛,还要提前预定。
也许出现这些现象,真的是,我们物质太丰富了,丰富地让我们心烦,于是选择逃离,选择屏蔽,选择渴望内心的简单和清爽。
【3】一味崇尚节俭,对吗?
客观讲,社会上仇富的心态还是有的,只是暴露的不那么明显,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立马显现。但是如果你是超级富豪,例如小马哥、东哥之类的,身价都是拿亿来衡量,似乎人民忘却了他们是富人,没有那么多的恨意了。这种仇富心态的爆发,就是偶尔的一个小事件,然后上升到富人的不仁、富人的奢侈。
这说明,我们富裕的很不平均,虽然整体提高了,但平均线一下的人数量众多。但铺张浪费、奢侈不应该和富人穷人划对等号的。穷人也可以铺张浪费,穷人也会奢侈的。当然穷是相对的,应该是一般人。富人也有很节俭的,很低调的。
除了前面说的极简生活、断舍离,其实现在还流行一种生活方式,就是精致主义,凡物要用好的,买不到更好的,就买品质有保障的,坚决不凑合,不买地摊货、大路货。例如有人吃米饭,买的小罐装的大米,前有小罐茶今有小罐米,一罐米差不多刚刚够一个或者三个人一顿吃,蒸米用的水是国外矿泉水,菜要无公害的有机菜。家里呼吸的空气是净化过的,贴身的衣服是有机棉……凡是所需,不能凑合,要用那些对自己最关爱的。
我想这与铺张浪费挂不上钩吧!人家这叫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物质带来的舒心、美好的体验。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场景。2022年4月份前后,是挖野菜的时候。那天我开着车,穿出西安城北,到了泾渭半岛那里。就是泾河和渭河夹击的三角河口,这里正在修地铁。这里较为空旷,在路边的野风里,有两个热气腾腾的小摊位,一个卖着面条,另外一个我忘记了。几个穿着地铁施工标致的民工,有的正在低头吃面,看着很香,有的正在等着自己的面条。也许对于他们来说,食材来源哪里?是否天然有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价格要便宜,量要够,一碗能吃饱,顶饱不饿就行,如果味道可口,那再好不过了。
娱乐界的祖师爷管仲曾提倡,吃鸡蛋要先在鸡蛋上画上画再吃,烧柴火要先把柴火雕出花样来再烧。画上画的鸡蛋和雕出花样的柴火,价格自然要高出正常鸡蛋、柴火的,就是凭空要多花些钱的,而实际利用价值是一样的,但心里感觉是不一样的。
如今我们对节俭,对艰苦朴素该如何定义?
当今社会,手机换代,汽车革新,物品的更替迭代,人们的衣着打扮再也不想以前那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而且为了显得陈旧,倒是刮起了一阵子复古风、做旧风,乞丐服挖窟窿、钻洞的衣服显得很新潮的。反而箱底压了好几年的新衣服到显得过时了。
在极简、断舍离、精致、享受各种理念纷纷的当下,节俭节约,艰苦朴素要如何落地落实呢?还有没有市???还能不能大行其道。
举个例子,如果一件衣服穿5年6年的,让那些纺织企业情何以堪,那些工人如何为继。虽然没有破旧,从社会贡献,刺激消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角度,我们要舍得花钱,舍得与旧物、旧衣告别。
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家层面也搞消费补贴,以旧换新等等经济刺激政策,鼓励大家更新换代。过去浪费了就没有了,可惜的狠狠。今天倒掉、扔了,完了立马就能买到新的,我们还要纠结那剩了一口的饭菜、那不想穿、不想用的老物、旧衣吗?
也许勤俭持家,能省则省,秉持凡物要用到极致的理念,要和物品极大丰富,产品迭代升级的现实接轨,不能空中楼阁,道义正确。
也许传统意义上的勤俭节约需要更新换代,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思考。是否我们应当树立物为我所用,不暴殄天物的理念,不过于、不刻意追求高端、奢华,满足当下并略有宽延,让我心愉悦欢唱就行,不攀高登远,眼睛总盯着一线产品,而是立足自身,着眼长远适当奢华、铺张一些也是让人精神长久愉悦、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