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了解音乐以来,我一直对变奏曲曲式非常的痴迷,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曲式之一。从经常在跑步时听的巴赫的《格兰登堡变奏曲》,或是曾作为业余打击乐手演奏的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中第二乐章双变奏曲式,到最近常听的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等,无不体现变奏曲曲式的丰富的发展部和基于主题而做的演变。经常作为奏鸣曲和交响曲中的一部分。变奏曲曲式有着非常典型的结构,即主题加变奏。主题是乐曲最初呈现的旋律,变奏则是通过在和声,旋律,对位和节奏的变化,不断重复主题,变奏的次数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而写作,是比较古老又经典的的作曲方法。在奏鸣曲中最流行的一首是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海顿也写了很多变奏曲,算是变奏曲作曲家的代表之一,而贝多芬深受海顿影响,(海顿是当时贝多芬的老师)。贝多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比如:把变奏曲曲式应用在钢琴奏鸣曲和交响曲中;或者把三个乐章的传统奏鸣曲规格扩张到四个乐章的传统交响乐的传统曲式,节奏上不断增加切分音,休止符等变化等等,使得贝多芬的作品有着独特的印记。这些古典时期对于曲式上的探索,对后来的作曲家,如:李斯特,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纳等有着极其深远的启示。有学者经常把贝多芬的奏鸣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贯穿他的一生。这一共三十二首的奏鸣曲是贝多芬写于1795年到1822年之间,和被喻为“旧约”的巴赫《平均律》齐名,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集被喻为”新约“。在传统古典乐写作方式中不断地探索各种创作可能性的贝多芬在精神世界与死亡上的探索不断加深。在他晚期最后三首奏鸣曲中,展示了内省,空灵,超越和孤独的特性。文特 (Robert Winter)在上海音乐学院系列讲座中的第三讲指出,“他为自己内心而写作而不是为观众写作...贝多芬整个就是在写自己的东西,特别是他晚期的作品?!?这篇文章会通过浅显分析贝多芬中期和晚期的三首钢琴变奏曲来纵向理解贝多芬的作曲发展路径和精神世界。它们分别是:贝多芬第10号D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Beethoven Sonata No.10 in G Major Op. 14, No. 2),贝多芬第23号F小调奏鸣曲“热情” 的第二乐章(Beethoven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贝多芬第32号C小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Beethoven Sonata No.32 in C minor Op. 111)。
贝多芬第10号D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
II. Andante in C major, subdominant of G major
贝多芬第10号D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是贝多芬写作奏鸣曲集里的第一部变奏曲曲式,还保留着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特色,虽短但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部短小作品的主题有两个特点:第一,主题有着非常幽默和滑稽的特性,就像是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一般,短小的音符带来了活泼的一面。和声方面总是用属音来做结尾,却又短又快。第二,突然的抒情部分把主题带入到一种非常优美的境地,最后在结尾处强调音在弱拍上带给听众新鲜的感受。而从抒情部分开始重复,给人以强调的感觉。
第一变奏:主题的乐思被切分音所陪伴
第二变奏:如同后印象派的点彩画作(Pointillism)一样,一点点勾勒出主旋律,非常新颖风趣。
在四个小节的过渡之后我们迎来了第三变奏
第三变奏:也是最后一个变奏,即非常连奏(molto legato),不使用踏板而演奏出来非常优美的连奏。
尾声(Coda):回归到主题整齐的行军曲节奏,最后结束在极强C大调和弦上
这时的贝多芬正在摸索钢琴奏鸣曲的各种可能性与未来走向,非常的中规中矩,有着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特点之一。在变奏曲的探索上,贝多芬式的幽默与诙谐无意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贝多芬第23号F小调奏鸣曲“热情” 的第二乐章
II. Andante con moto
不同于贝多芬著名的“悲怆”奏鸣曲(“Pathétique”),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的名字并不是作曲者本人赋予的,是在1838年一个对此作品出版了一个四手联弹的改编而编写的。本曲写于1804年和1805年之间,是贝多芬最伟大也在技术上最有挑战的钢琴奏鸣曲之一。不得不提的是,在这一年,也是贝多芬听力发生不可逆转恶化的开始。
作为行版的变奏曲,“热情”的第二乐章有着极简和质朴的旋律风格,而不失丰富的和声编排和低音独特的复调旋律让听者在感受上并没有单调的感觉。像是在行进走路一样,前八个小节(即主题)包括十分常见的和铉,简单明了。而像进行曲的节奏让人不得不跟上这个步调,有着让人欲罢不能的感受。这是的主题给听者的感受是非常低沉和黑暗的,席夫(András Schiff )在公开课上表达了这部分如同交响团中的长号所存在的庄严与凝重。主题过后是四个变奏(严格说来是三个变奏加一个尾声“coda”),如同黑暗过度到黎明的过程一般,最后通过结尾响亮的减七和弦过度到第三乐章。
主题:以四分音符的行进速度呈现
第一变奏:八分音符,左手为流畅的连奏(legato)乐句,右手为活跃的跳音(staccato),这时虽然感觉还是在暗夜中,但已经接近日出了。
第二变奏:十六分音符的律动,始终很连贯(“molto Legato”)是贝多芬在这一部分明确指示。
第三变奏:三十二分音符的律动,这时,太阳终于从地平线探出头来,黎明来临了。
尾声(coda):回归到主题,通过不同的音域来复述主题的旋律。
整个第二乐章听起来就像是在满心欢喜等待日出一样的心情,经过漫长的黑夜,推开窗子,微凉又带着泥土与露水味的清晨阳光覆盖大地。作为”热情“一首一尾激烈乐章之间的”喘息“,第二乐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更是典型的主题变奏曲曲式的代表之一。
贝多芬第32号C小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
II. Arietta: 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小抒情曲:柔板缓慢简单如歌一般的)
贝多芬最后一首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这首奏鸣曲完成于1821-1822年间,是贝多芬里程碑式伟大的作品之一,是有着两个强烈对比乐章的奏鸣曲。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的强烈对比体现在:大调/小调,快板/柔板,富有激情的/简单,质朴,奏鸣曲曲式/变奏曲曲式,尘世的/心灵的。第二乐章包含一个16小节的主题和五个变奏及一个尾声(coda)。
主题:歌唱性在主题里得到特别的体现,从第一小节开始,严格遵守第二乐章的基调-小抒情曲,歌唱性极强。
第一变奏:9/16的节拍,16分音符构成非常平衡的织体
第二变奏:类似摇篮曲的形式出现,32分音符,由此可见音符时值越来越小
第三变奏:非常像爵士boogie woogie的一个变奏,时值继续缩小到64分音符
第四变奏:左手的低音三连音仿佛诉说的古老的密语一样,回归到黑暗的境地。而之后连续的高音音域的三连音如同破茧而出的新生力量一般,拔地而起从泥土到天空中,仿佛可以伸手触摸到星星一般,有着超凡(transcendental)的心灵体验并且具有诗意,超越钢琴艺术的表达的极限。
第五变奏:连续的颤音指引听者抵达到一个类似接近天堂的境地,好像我们人类在反问自己,我们人类到底把自己归结于宇宙中的哪里?
结尾(coda): 富有感激的心情回归到主题,好似落叶归根一般,经过沉思和自省,在结尾对人的生命敬畏与珍视,人的生命富含有着无限的可能,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
贝多芬晚期的作品特点是深度思考对人类自己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死亡的审慎,在人类可以触及的想象力中无限探索。借以此篇浅谈,希望可以和更多的朋友一起更多深度地了解贝多芬一生的精神世界和音乐创作心路。
试听链接:
1. 贝多芬第10号D大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
由肯普夫(Wilhelm Kempff)诠释的奏鸣曲:https://www.xiami.com/song/bf03IHR336b4)
2. 贝多芬第32号C小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
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诠释的贝多芬奏鸣曲:https://www.xiami.com/song/mQGxBL54ba1
3. 贝多芬第32号C小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
布伦德尔诠释的贝多芬奏鸣曲:https://www.xiami.com/song/xL1w0Mca993
PS. 如果链接听不了,请告知,谢谢!链接适用于国内的朋友。
参考资料及延伸阅读
1. 席夫贝多芬公开课(András Schiff)
http://download.guardian.co.uk/sys-audio/Arts/Culture/2006/12/05/02_23fminop57.mp3
[Accessed 7 Jan. 2020]
2. Walden Hughes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The Final Decade
https://www.jstor.org/stable/43544086?seq=1
[Accessed 8 Jan. 2020]
3. 国家大剧院:贝多芬的钢琴世界——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
http://www.chncpa.org/cgyl_278/yszl/wqzl/201703/t20170316_168322.shtml
[Accessed 11 Jan. 2020)
4. BBC Artur Pizarro: The Beethoven Sonata Cycle
https://www.bbc.co.uk/radio3/classical/pizarro/sonata32.shtml
[Accessed 11 Jan. 2020]
5. Beethoven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https://www.laphil.com/musicdb/pieces/5309/piano-sonata-no-23-in-f-minor-op-57-appassionata
[Accessed 5 Jan. 2020]
6. H. A. Harding, Analysis of form as displayed in Beethoven's thirty-two pianoforte sonatas :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form of each movement for the use of students
7. 【讲座笔记】贝多芬与晚期:沉思最早的“晚期”风格
https://www.douban.com/note/490
850712/ [Accessed 5 Jan.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