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教坛上躬耕了数载之后才明白,原来,简单的说教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罢了,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教育的问题的,也是很难有教学效果的。
? ? ? 记得初入讲台那会,为了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我每天清晨都会带上课本走进教室跟随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那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校园里,有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这一来二去,我对课文的钻研就更加的深入透彻,孩子们也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理解或感悟,文章学习轻松而写意。
? ? ? 在课堂上,因为有了课前的阅读准备,有了朗读的积淀,我就知道哪里才是学生阅读过不去的坎儿,哪儿需要“扶”他们一把的地方,什么时候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合作探究。也就是因为有了课前的朗读积累,在学生学文的过程中我就可以信手拈来,做到了旁征博引。这样,孩子们喜欢上了我的课堂,甚至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教学与管理也就可以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完全就充盈并闪耀教育的智慧的光芒,教育的艺术就产生了。
? ? ? 比如在朗读方面,要求学生读书做到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疙瘩、不卡顿、不拖调等等。我首先做好了榜样,孩子们也跟在后面学着做,跟着赶。在书写规范上,我要求学生的书写中做到正确规范,大方美观。我就在闲暇之余把生字表给拿出来,把每一个生字临摹好多遍。分析字形、结构、特点,我在课堂上示范书写,有板有眼,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标杆”,写起来就比较顺手,也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 ? ? 最棘手的事情应该是习作教学了。每一次的写作课都是孩子们心头的痛,难住了多少的莘莘学子。为了减缓习作的压力,我勇做第一先锋。从文本解读开始就慢慢的渗入习作素材的收集、整理,给他们讲解写作方法。每一次的习作之前,我都会率先下水,就知道水的深浅,也知道水的温度,是冷还是暖。于是在课堂上漾起一阵阵的涟漪就蔓延到了习作课上,再把我自己创造的作品一读,大家都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都有了想表达的欲望,大家就可以在课堂上激情的发挥。在作文评讲环节,我在努力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是一个精彩片段,我都把“它”公之于众,给他们以表扬激励,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孩子们就拥有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幸福感,他们的兴趣就会倍加浓烈,习作也就不再是一件什么苦差事儿。如若再把他们的作品当作范文朗读,或是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或是进一步的推荐发表,那种见到“作品”后的成功的喜悦,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这样,孩子们在持续性的习作中进行疯狂的输出,又促进其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输入上又做起了文章,这样的持续的阅读和习作,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动力之源,从而喜欢上语文的学习。也就助推他们一路向前,甚至形成其反思或习作的习惯,直到成长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播下了那颗文学创作的种子。
? ? ? 为此,我们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去学习和反思教学,引领学生一路成长,在助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让他们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这样的教育学生需要,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无比轻松。孩子们喜欢我,我也喜欢我的孩子们。教育成了非常愉悦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