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讲晁盖之死真凶之谜中,我们粗略的讲了作者运用的一个神奇写作方法,通过跌宕起伏的线索脉路,将想要表达的情绪另类展现。其实这种写法,自古存在,相传更为孔夫子修编《春秋》时所用的笔法,后世即称之为“春秋笔法”。
一、春秋笔法之定义:
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
依照惯例,史书修编,讲究秉笔直书,也就是所谓的记录者,尽量不掺杂自己的感情,但孔子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二、后世对此笔法得引用:
其一、杜预之微而显(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鲁迅先生意在表明“意志是强的,思想美丽”。
其二、志而晦
文字简约,含义隐晦。例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又例如新闻报道中常有两国进行了坦诚的交流,深入的交流。实际上‘坦诚’的真正意思是,双方在会谈中都直言不讳,并对某些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吵,都在向对方施加压力,都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钊搿恼嬲馑际?双方的分歧很大,交锋激烈,而且是各说各话,每个国家都在坚持自己的看法,两国之间根本没有交集?!?/p>
其三、婉而成章
委婉,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朝文字狱是人尽皆知。
其四、尽而不污
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其五、惩恶而劝善
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例如:《五人墓碑记》对被杀五人应在历史留下印记,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北宋欧阳修组织编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大量运用春秋笔法。
三、水浒传中的春秋笔法运用
施耐庵老先生在作水浒传时大量运用了春秋笔法所写,金圣叹总结了十几种《水浒传》的笔法——很遗憾金先生写的多数我也还没看懂(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很多方面都已经比较难以理解,以我才疏学浅,无法全部明白,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一下,大体就有以下几类:反话正说、正话反说、故作怪语,以及暗埋线索、欲擒故纵、关键的事讲一半等等。
比如其中一个经典的关键事讲一半案例:祝家庄教师栾廷玉之死。栾廷玉功夫高强,当时梁山以林冲、秦明武功最高,但栾廷玉能够暗器打伤并活捉秦明。梁山打祝家庄,栾廷玉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没有任何交代——谁杀的,如何杀的?只有宋江的一句感慨:“可惜杀了栾廷玉这个好汉?!倍端按氛渴槔?,如果要让达到这个水平的高手死,那都得大写特写,语焉不详就开挂的只有栾廷玉一个。这会是作者疏忽吗?绝对不是。
再比如暗埋线索的示例:就是上篇文章中所讲述的徐宁的箭术对应晁盖的被杀。数百年来人们喜欢给《水浒传》中的好汉搞各种排行榜,其中的箭术排行榜极少有人提到徐宁,因为整部书中看不出徐宁善射,没见徐宁放过一箭——但是,作者一再暗示,徐宁是箭术高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