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在自己身上有了一些改变。
比如看电影,开始喜欢上看一些文艺片。上周末,在家看了王家卫的《旺角卡门》、《阿飞正传》、《重庆森林》,一口气看完,非常喜欢。音乐、摄影、人物所营造出的那种调性非常迷人,这种类型的电影以前是看不进去的,那时以为有扣人心弦的故事的电影才是好电影。现在慢慢懂得,好的电影也可以不靠故事吸引人。人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里,就不是像戏剧一样冲突那么强的,那么电影为什么就一定要是那一种呢?
很赞同高晓松和张艺谋在《晓说》里提到的观点:
好的电影一定是能量密度饱满的,但这些能量不一定来自于故事,也可以来自音乐、摄影、表演等等好多方面,只要总能量够,就是好电影。
看王家卫的电影,一种特殊的调性让人非常着迷,它来自画面的用光、人物的语言等等,有时候一个表情,一段动作就足以打动你。当《重庆森林》里的王菲,跟着《梦回加州》的音乐起舞的时候,饰演的这个人物一下子就鲜活了。观众透过人物动作就能被她身上蕴含的东西所触动。我们偶尔回忆自己的过往,很多曾发生的事情细节已经模糊了,记住的往往是一些瞬间,一些感觉,一些人的样子,王家卫的电影可以唤醒你的情绪,不管这些事发生过的,或者是你曾梦想过的。
除了看电影之外,对于摄影,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最近在继续坚持365天拍摄计划的同时,也在系统的学习摄影知识,逐渐发觉自己的审美有了变化。在我看来,对于一副摄影作品来说,好坏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其是否蕴含足够的能量密度。这些能量密度,可以来自于狭义的美感,比如人物的样貌,自然的风景等,也可以来自于所讲的故事,不限于一种对光线、构图、色彩层面的追求,而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对于主题的表现,你到底想透过你自己的镜头记录什么,表现什么。摄影同电影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包含取舍的艺术,因此摄影师想要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成为最后是否能达到高水准的关键。
就拿肖像来说,最近开始越来越喜欢下面这种作品,出自法国著名的摄影工作室——Harcourt Paris,这个工作室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很多名人都在这里拍照。
这样的照片在过去的我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我能盯着看好久,越看越喜欢。据说这个工作室拍一张照片得好几万人民币,我想之所以贵,不是因为他们拍人像时的那几十台摄影灯,而是通过这些工具和手段,摄影师所能发掘出的人物身上的特有气质,并把这些气质发扬开来,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使得现实瞬间像变魔术一样成为艺术。
艺术是相通的,尤其是审美,我想这是认真学摄影以来自己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