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完全是为了记录一下拿起画笔之后的心情,特别是二十几年后主动拿起画笔真的是一件日后值得怀念的事情,一点也不夸张——从小学的美术课上我就深深的有一个思想根植在我的脑海里:我不会画画,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实际上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是哪次在美术课上受挫了以至于产生了这种自我暗示的心里,所以直接导致从此关上了对美术课的求知欲的大门,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相反,对于音乐课我的正向的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很会唱歌,则给我带来的积极效果是这么多年歌唱的真还是不错,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真的没有美术天赋还是多年前自我放弃的结果,至于这次我重新拿起画笔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是始终不好意思 说是拿起画笔,因为在我眼里画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而我离它还很遥远,只是从最基础的涂色开始,顶多就叫涂鸦吧。
为什么拿起画笔开始涂鸦呢?
最初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对艺术的渴望,感觉那是通往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跨过那里也许会有另外一个更加色彩斑斓的梦吧。两年前我就买过“秘密花园”的手绘涂色书,那72只不同颜色的画笔和各式各样的美丽插图让我新奇不已,然而,对美术的畏惧却始终让我把他束之高阁没有碰,在别人看来也许这肤浅的可笑——不就是个涂色的书嘛,根本和美术和艺术沾不上边,至于嘛?我想说,至于。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很早就关上了美术之门对颜色对任何图案都很陌生很有距离感的人来说,任何一种形式的涂画都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心理障碍——我不行,我没有美术细胞,我画不好。
直到一年前由于工作之便总是接触到各种画展、艺术展,无意间受到了很多的视觉冲击以及强烈的心灵震撼,一次次的置身于展览之中连我这个看不懂的麻瓜也无法回避的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美。我深深的陶醉其中,我无法理解创作者的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能描绘出、创作出如此具有想象力和无限美感的作品来,那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力、求知欲和探索欲的丰富的心灵。
而我,则对这一幅幅作品背后的人充满了好奇心和崇拜感。
每一幅作品背后都以一个饱满的灵魂和充满思想的头脑、丰富的生命力。
而这,正好是我欠缺的,我愈发的好奇。
然而我始终没有勇气自己拿起画笔,我觉得我不会,我也不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喜欢和渴望并不是拿起画笔的充分理由。
直到有一天,看到罗斯金关于对美和拥有美的兴趣给了这样的说法:“只有这一种办法可以正确地拥有美,那就是通过理解美,并通过使我们敏感于那些促成美的因素而达到对美的拥有,而追求这种敏锐理解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尝试通过艺术,通过书写或绘画来描绘美丽的地方而不考虑我们是否具有这样的才华?!?/p>
罗斯金认为,绘画可以教我们去观察:不是走马观花的看,而是关注。
从我开始对着“秘密花园”的涂色书开始“二次加工”的时候,我真切的理解到了这句话:绘画无情的揭示了我们先前对于事物真实面目的无知。
当我给各种植物涂色的时候,我总是犹豫着下不去 笔,那些先前那么熟悉的事物我却一时反应不过来应该图什么颜色,或者说平时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花草树木的根茎叶子都是什么颜色,更别提一些小动物及建筑物该如何上色了。然而这一次我并没有把这归结为自己没有艺术细胞而感到痛苦,我很庆幸我多年后开始拿起画笔是通过涂色而不是自己尝试创作,通过这个根本算不上绘画的涂色,我意识到:日常的生活过的是多么的粗糙,多么的习惯于对细节对美的忽视。走过了很多地方,看过了很多风景,然而它们仅仅停留在我的相机里,以为有了一张风景如画的照片,就把握了它的美。现在觉得真是错的可笑。
也许不是我不行,不是我没有天赋,是我根本就没有用心观察。否则这么最基本的涂色我怎么都下不去笔呢?我给了自己这样不算消极的心里暗示之后,就轻松多了。
接下来的涂色慢慢进行着,我做的专注而投入。仿佛是在完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一样。这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可不仅仅是让我在生活中多了一双观察之眼,而是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你不得不承认色彩的搭配是需要这些能力的。
心理上也有很大的好处:变得平和而不再毛糙。因为这属于精工出细活,一笔一笔来,急不得。
渐渐地,我也开始涂鸦,从简单的一个杯子、水壶到身边的小动物,画的烂七八糟倒也不亦乐乎。我从涂鸦中获得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对那些吸引我们的风景和美物深层原因有一种清醒了解。培养了一种“审美能力”,一种对美和丑的判断能力。我开始追究为何我喜欢它、它吸引我和让我感动的地方在哪里,慢慢的也能尝试着总结出自己喜欢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
我知道我离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还差很远,并且我依然没有真正的跨越“我不会画画”这道心里障碍,然而,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又没有想要成为画家的愿望,能够通过画笔、通过色彩感知到更多的生活细节,领略到艺术的美,更加接近于了解我们的所爱之物。就已经让我欣喜不已,这,已经足够了。
额外的收获就是,让我认识到,要始终怀有好奇心,要不断的突破自己、打开自己,越过那个不可能,翻过一座大山,也许看到的就是另一番色彩斑斓大开眼界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