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
《谈美》这本书大部分人都知道,高中时材料题里面遇到过,那时觉得蛮头疼它,是很枯燥的知识!
后来,笔者在学习艺术专业时,熏陶了各路美的体验,人生经验愈渐丰富,人格趋向饱满,对美初窥门径时,才有了向往,是对真理的向往!
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从业数十年的编编老师也跟我说,这是本很好的书,她读过数遍,百读不厌!
这三段感叹语调,大致能说明我对这本书的喜欢。
初读时会有些讶异,这不像一本枯燥的议论文,没有棱角分明的框架和顺序,读它时,更像是在听一位长者的赠言。
读书时妈妈和奶奶在包饺子,我就朗读出来给她们听,我读一句,问妈妈能不能听懂,她说当然,这是很自然浅显的道理。
我说,这些浅显的道理,听懂的人多,愿意听的少,听懂后愿意讲道理的更少。
朱光潜老先生写这本书时,中国的社会状态比较特殊,在当时,这是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在我们国家的美学中,也算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但我始终觉得,如今的社会状态更加特殊。
我的姥爷是一个当过兵的、寡言的农民,也是个木工,我妈妈结婚时的梳妆匣,是他亲手打出来、上好了漆的。
在我看来,这只红色的、光滑透亮的、没有任何繁复花纹的小匣子,非常的珍贵。
有时孩子们有空了,回来和他住,陪他喝上点酒,他就会打开话匣子了。
他曾说,以前的社会是不好,打仗,闹饥荒,人们太穷苦,但是人不坏,邻里感情好。现在社会是好社会,国家的政策对老百姓很照顾,但是坏人太多,人心都不知道怎么了...
过快的生活节奏和过重的压力,我的身边很多人处于一种长期疲惫的,“丧”的状态。精神的刺激点全靠微博热搜,这也是娱乐爆炸的一大病因。
老人家说,是因为我们这些孩子,见过的好东西太多了,就不知道满足,但人的欲望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虽然这样说有些现实但笔者还能坦然面对。
身在局中,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民国到新中国时期,青年大多处于思想迷茫状态,探索新的、先进的,开创实用的东西。
当今社会的青年们,追求的是什么?受教育制度影响,我们国家初高中的孩子还很懵懂,明星、偶像组合,几乎淹没了大部分孩子。
那说说大学,20-24周岁,王者、吃鸡、口红,这些事情与维持生存、社会进步关联似乎比较微弱。很多文青都在预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西藏、去大理,大家仿佛更关心自己的内心缺少了的一些东西。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我们太忙了,我想好好写这一篇书评,几乎酝酿了半年!
这本书里面,能看到这位睿智的长者,对青年人生中迷雾的点拨,对生命中伤口的安抚,对干涸生活的润色,读来舒适,不同于妈妈碎碎念,无论什么样性格的人,都可以读来试试。
它不是药,是维生素。
可能和年龄逐渐增长有关,笔者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也更能接受长者的教诲,不是被磨平了棱角,而是不再用浑身的刺来面对外界,“心中有追求那才是美”,真善美是永恒的三个主题,但只有美最易被小瞧。
今天中午去楼下吃饭,等餐时一位撑着拐棍的老奶奶颤巍巍推门要进来,拉动玻璃门后却没了后力,踌躇着进不来。
我一向迟钝,反应过来去给她开了门,她一个劲的感谢,我冲她善意的笑,她也冲我慈祥的笑,看着她慢慢走入隔间,大概是隔间有家人在里面。
我不禁想到,当我白发苍苍,满面皱纹,行走不便时,有天就能看到,此时我笑中的善良了吧。那一定比涂什么颜色的口红都美。
朱光潜老先生所述生活的美,应当从我亲身经历的这件小事中,单单摘出来看,帮助弱者、老者,使人的生活行为顺利,减少了不便,也就是常说的正能量,这其实就是生活中的美。
我在公交车上印象很深刻的有一句广告语,“秩序,是最美的音符”,这是大众在生活中共同约定的一个美的元素。
此时又想到,曾有人在论究竟是自然的美更美,还是人工雕琢的美更美,其实美哪里能比较呢,全要看你欣赏时的体验,然每个人又都各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一次画展上,老师叫我们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并阐述理由,我的同学们都选择了一些看着意境很高深的山水画(其实就是我看不懂),我选择了一副色彩较为梦幻,作者显然较为年轻的画,我尤其喜欢其中的蓝色调,还有山腰处穿红衣的农家小女。
我把理由对老师说了,老师非常鼓励我的选择,而其他同学却很难说出所选画作具体好在哪里,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只说感觉作者一定是大家。
这一课上老师总结了一句话:有人,才有美?;械男∨⑹侨耍颐钦庑┕刍咭彩侨?,是人感受到自然的美,自然才美。
众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梦中情人,找到她以后,你会觉得这世界上的人里,只有她是光,其余皆黯淡。这可能是我们自青春懵懂期开始有的,最直观的美的体验。
由美而生了爱与善与万般。
美总是无处不在,希望同样读到这本书的你,生活愉快。
不要问我为什么放这么多猫咪做配图,这是我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