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名师学习,不是为普通老师提升专业水平的良好方法,名师有很多种。有的擅长课题,有的精于著述,有的拥有炉火纯青的课堂教学技艺,有的善于讲学,可谓各擅所长。共同点是无一不具有过人之处,在由衷敬佩的同时,却也常常阳之弥高,令平凡如我辈者望而生畏。曾有名师,以自己的高标准,对语文教师的素养作此定位,朗读,要像播音员说话要像演讲家,写字要像书法家,与学生交流,要像心理学家,写下水文,要像文学家,天哪,我们还怎么活?
韩兴娥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名师的习惯性认知,接触过韩兴娥老师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一个看上去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师,出生平凡,学历一般,相貌普通,不善言辞,近乎木讷,更没有如珠妙语,有点固执,甚至有时候还不太听领导的话,所谓的教学基本功也很平常,成名前完全是一所普通学校的一名普通老师,各种评选评先评骨干,似乎也从来不积极参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教师,在几乎没有任何专家引领或包装烘托的前提下,生生开辟出了一条无比宽广的语文教改之路,以它的海量阅读,掀起了一场语文教学改革的风暴,影响迅速遍及全国,他的出现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界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也为许许多多正陷于专业发展困境之中的普通教师,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成长方式,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口,还是成功,让我们如梦方醒,原来草根也可以大有所为。
韩兴娥为什么会成功?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碰巧选对了某种方法,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还是应该从韩兴娥这个人本身找原因,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我想至少可以找到,首先韩辛格有着非凡的勇气,现在回头看来似乎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刚刚开始实验时,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一岗一本一统天下的大背景下,但绝大多数的语文教师还以为教材就等于语文课程的前提下,敢于向独霸天下数十年的数十年的教材挑战,无异于向以形成权威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公开宣战,这需要冒很大的风险,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为此韩老师曾引用道德经上的这样一段话。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正是这种舍身的勇气,支撑着韩兴娥,义无反顾的开始了自己的教改实验,其实韩兴娥是真正热爱学生,想学生所想的老师,用他自己的话说,刚开始实验的想法很简单,为了应付考试,死扣一本教材,日复一日的背抄默,加上大量的习题和试卷,搞得学生身心疲惫,痛苦不堪,老师也疲倦厌烦,语文学习殊无趣味和幸??裳?。教育金究竟是在培养人,还是在摧残人?正因为有了这样感同身受的痛切,所以下定决心,走上一条背叛的道路,哪管征途漫漫,风雨坎坷,一切为了学生,在韩兴娥的身上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
在此,韩兴娥有着令人敬佩的专注与执着,韩兴娥所走的路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注定要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韩兴娥的学历并不高,尽管喜欢读书,但涉猎并不广,十年前也并未研究过多少关于阅读的理论,许多带着学生读的书,自己也没有读过,一些古代经典,自己也不太懂,阅读,他写的书我们可以知道,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带领学生们读书,开心和自己狠,下苦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与历史作品,包括大量的古代经典,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字阅读理论教育类书籍,厚积薄发,才使得他在海量阅读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游刃有余。为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她坚持做到每周给家长写一封信,并通过邮箱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指导帮助家长进入到孩子的阅读生活中来,为了保证学生阅读的及时巩固,每天都要制作大量的ppt,用于课上,帮助学生背诵交流,为了让孩子们读到真正的好书,他利用休息时间四处奔波搜索,上穷碧落下黄泉,有时只为了寻找一本书的最佳版本,坚守不到,心无旁骛,数十年如一日,用心之真切,意念之执着,其所以能成大业哉。
当然,从他身上我们还可以读到许多,比如他很真,公开课从来不是讲,约,也绝不肯借班上课,有点天真,在班级人数超过60的前提下,还试图建设自己梦想中的巴学园,他还很随性,新华社记者来听课采访,依然可以一口气午睡到两点,一个体制内少少见的,活的那么率真,那么自我,却还那么潇洒自如的老师,真是叫人羡慕和嫉妒,我们都懂得成功很难复制,但至少韩兴娥是可以学的,他离我们很近,不是吗?也许我们只是少了一点点,像他一样对学生的热爱,少了一点点,像他一样打破束缚的勇气,少了一点点,像他一样的专注和执着。
也许,我们不妨学着做一个韩兴娥式的老师,因为我们很清醒的知道,我们其实都成不了于永正,也成不了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