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虽然昨天写了一篇书评,与大家分享了全书的概括内容还有我对“贫穷的本质”的思考,但今天我还想分享一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贫穷的本质》。
连续几天都看这本书,无形中我突然想找工具书或搜索引擎看看“贫穷”是怎么定义的。请别笑话我,这个方法是以前初中语文老师传授的。她说可以让我们可以从广义上去理解和发现你要写的主题。
其实今天我把此书的推荐语、前言、总结还有给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再看了看的。读完,我再去查了一下“贫穷”的定义。
百度上对“贫穷”的解释是:“在中文里,贫、穷两字本解作「极度不足」,日常使用里则指「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道德标准的;也有人认为可以从科学角度去理解贫穷的意思。贫穷的成因包括了多种因素,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讲,贫穷就是缺乏生活机会?!?/p>
如果结合《贫穷的本质》一书来看,缺乏钱财和生活拮据不是主要的,而是由于这些困境所引起:①、需求和供给不平衡;②、该利用起来的没利用,该严格分配的没分配;③、不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导致他们时常要“临时抱佛脚”、“借东墙补西墙”。
02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重读一下书中的部分内容,一边读一边想想:①、有哪些方面体现了穷人“浪费”?②、有哪些地方其实穷人不该“浪费”的?③、他们的“浪费”说明了什么?
书中提到,全球每年有150万儿童死于痢疾,也就是拉肚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位于南亚和非洲地区的贫困儿童。在这里,需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防治痢疾。而且,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往饮用水中加入消毒剂,或者在儿童拉肚子时给他喝由糖和盐组成的口服补液,就能免于死亡。扶贫机构长期低价甚至是免费提供消毒剂和口服补液,但是据调查,只有10%的贫困家庭使用了消毒剂,只有1/3的拉肚子儿童喝了口服补液。这到底是为什么?
更关键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特例。类似的廉价、简单又效果明显的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蚊帐来防疟疾,给儿童接种疫苗,等等,书里把这些方法叫做“好摘的果子”。不过,这些果子仅仅是看上去好摘,实际上要在贫困地区普及非常难。难道穷人已经失去了希望,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健康?
事实恰恰相反。调查显示,很多国家的穷人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都用来治病,如果得了重病,他们会砸锅卖铁甚至是借高利贷来治病。
这里的问题在于,他们把钱花在了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由此可见,这就是穷人的一大“浪费”。浪费了预防的机会,却在病痛上花了很高的代价呀!
而且,他们治病的首选也并不是公立的乡村卫生站,而是首选当地的赤脚医生,其次是以驱邪为主的巫医。那么公立乡村开来岂不浪费吗?这到底是为什么?穷人真的不知道“浪费可耻”吗?
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比如,穷人之所以不去卫生站看病,是因为那里靠不住。在印度,政府规定公立卫生站一周工作6天,一天6个小时。但实际上这些卫生站的管理非?;炻?,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处于关闭状态,医生和护士的平均缺勤率高达40%。即使医生在岗,他们看病时也大多心不在焉。结果穷人根本不信任卫生站,如果孩子拉肚子,卫生站按规定只给开口服补液,孩子的父母会觉得是在敷衍了事,宁可找赤脚医生开抗生素,反而耽误了治疗。
在印度,很多预防疫苗等着过期被浪费、很多公立医院门可罗雀似的被浪费、很多医疗援助之所以无效,就是因为人们在“知道”与“行动”之间,往往还隔着一条鸿沟。更深层含义来说,他们还没明白,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凸显出来的就是“穷人擅长浪费”?
其实,我们认真分析就知道:①、在帮助穷人采取正确行动时,关键是要能够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浪费?为什么一些看上去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他们却不用?答案也许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简单。
②、有效的医疗援助,不仅仅需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事,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一套激励机制,帮助人们更容易地采取行动。
03
书中阐述了了那些小贩得到资助的事例,但是当所有得到资助的小贩后他们并让生意红火起来,反而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他们又不得不每天借钱进货,忍受高达5%的日息。
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并不是小贩们拿到钱就不干活儿了,或者把钱挥霍掉了。而是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突发事件”:家里人生病,亲戚结婚,房屋漏雨需要维修,等等。一旦出现这类事件,小贩们自然而然想到,可以动用这笔运营资金来解决问题。结果只过了一年,所有人得到资助的人又回到了起点。
印度小贩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特例,而是代表了穷人的一个普遍困境:存不下钱、浪费了受资助的指标和机会。
当你一点余钱都没有,就会陷入“稀缺陷阱”,每天都在忙于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完全没有精力对未来进行长远规划,哪怕是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事情。
书中举了一个别的国家的例子:在肯尼亚,只有25%的农民每年使用化肥??鄢郝蚧实某杀竞?,农民可以增加70%的纯收益。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的农民不去买化肥呢?答案是,到耕种季节时,大部分农民手上没钱。
那为什么农民不在上一个收割季之后,就立刻购买化肥?答案是,那时候化肥店一般还没有进货。
于是农民只好等到下个耕种季再买化肥。但这时候,钱已经用到了各种“突发事件”上,没钱买化肥了。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研究人员发起了一个援助计划,叫做“存款与化肥行动”,就是在收割季之后立刻向农民优惠出售化肥,等农民需要时再送货上门。这个计划让使用化肥的农民人数立刻提高了50%。
这个事例中的农民比印度的农民幸运,由于研究人员的细心和耐心,才避免了“浪费”的再次发生。也就是说,必须让身处贫困境遇的农民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为什么是一种“浪费”、会有什么连锁反应、长远看会造成哪些不好的影响。
总体上这也启示我们,其实认知并不等于行动。无论在哪个地方,扶贫工作不但需要告诉穷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属于什么性质、有什么作用,而且必须设计激励机制,去帮助穷人改变行为模式。
04
今天的书评之所以从“穷人擅长浪费”的角度来写,其实也是受到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也就是作者夫妇外的第三位得奖者)的话所启发。
他曾说:“穷人之所以没能有效把资源用在自身和家庭发展上,是因为穷人往往更擅长‘浪费’?!?/p>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浪费,也深深明白这其实是人力、物力、时间以及各种资源被忽视和遗弃,对吗?
因此,如果想扶贫、想帮助穷人渐渐改变窘迫的局面,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阻止这种浪费’,而且要宣导哪些资源和机会是允许浪费或不浪费的,同时疏通和开拓出更多会吸引他们“浪费”的渠道、再把他们引到最优的那条上去。
如此,方能达到预期效果,也能让穷人真正体会到“脑袋决定口袋”的开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