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成甲,源自在一个汇集各大说书作者的听书公众号,不经意地点开一本书,时常是由成甲解读;那会就纳闷成甲这人是谁,每周深度剖析一本书,是有什么高效阅读方法吗?后来,听说他出书了——《好好学习》,一朋友在微信上多次推荐这本书,让我有了得以一窥的兴趣。
趁着春节宅在家的好机会,下单买了这本书,细细地品读一番。随着阅读量的增长,就越渴望对脑海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内化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因此,向最会学习的人学习,学习他们对阅读的心得体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方法。
提升深度认知能力
知识:只有能够改变你行为,产生新结果的信息。
临界知识: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能够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总结:深度认知能力: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时,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把时间花在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改变:努力提升认知效率,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花80%的时间,用在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技术效率: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认知效率: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 而已。
哪些知识值得学?
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时间管理、商务礼仪、沟通谈判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跨学科地调用知识完整解决系统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阅读+画线/摘抄,把书拆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读书方法的升级:放慢速度,在新与旧(临界)知识间建立联系,连成一张知识网,长成一棵知识树。
作者读书法: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时,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心态
底层心态一: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新观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时,容易激起习惯性防卫,需要培养绿灯思维,并有更底层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第五项修炼》曾引用阿吉里斯的观点: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底层心态二:以慢为快——“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理清概念:假设——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思考肤浅,是在某个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而学习临界知识,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复盘每日生活!复盘每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 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
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总结(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
作用:(1)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式假设(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作出的假设)
(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自问: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中吗?
(3)督促我们检查是否使用了学到的新知识
例子:培养习惯(“对标管理”),每日反思之XX个习惯
每日反思对标,打卡记录习惯养成的结果;自我催眠每天重复反思同样的内容;对标——对表——对照,比较反馈。
关键:培养每天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非事情的结果
《一分钟经理人》提到“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及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不会改进的;反思日记,是一个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二.以教为学
意义: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三.刻意练习
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
1.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
2.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3.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一.记录
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事情的经过、结果、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
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记录的过程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所有的知识来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
记录的价值:(1)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鄯岣坏牟牧嫌美次〗萄?,加速成长;(2)记录的时间越长,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二.定期回顾
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加入了时间的力量,不必为眼前的“吃亏”而懊悔,超越反思经验的局限,拓展视界,看到更加本质的规律。
回顾工作:(1)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结合周计划目标或月计划目标来审视关键目标的实际情况,自问: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实际情况如何,与预期相比?为什么?(做的好/坏的原因?如果重新做将如何执行?“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遇到的问题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类似?用了什么解决方法?对我认识问题的方法有什么借鉴?)总结经验(未来如何避免?哪些假设是本次想到或借鉴的,如何尝试应用?)
(2)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3)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时间线回顾法”:(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骄傲的事情?取得的成就?遇到的困难?)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重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在家庭、公司,在国家、世界)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哪些因素发挥了更大作用?如果我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背景下,别人采取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借鉴?)
三.付费购买
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之“买书”,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之“买时间”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等。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无论什么领域,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入手去阅读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留心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我们已有的规律。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时,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大量地持续练习。
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方法: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什么是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查理·芒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颐堑闹卮缶霾叨加Ω迷谖颐堑哪芰θχ薪?,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自问自答:“我在什么领域比身边90%的同龄人要强?”记住一个小技巧:你的本事是不是真的好,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人愿意为此埋单。
不过,我们总可以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领域培养自己的优势;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瞄准指定的方向,一招致胜。在复杂的每个专业领域,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范围又有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掌握临界知识,综合地实践应用,才能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
通用、重要的临界知识
复利效应
复利的本质: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触发临界点:两个因素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如写高阅读量的公众号文章,需要坚持提高利率(写高质量文章)和执行次数(分布数量)
意义:1.导致幂律分布——收入、股市波动、网站访问量、公众号文章阅读量
以网站访问量为例,20%的网站吸引了80%的访问量,而80%的网站只能共享20%的关注。
2.用复利的思路思考生活——人脉
拓展人脉的关键:首先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帮助;其次,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黄金思维圈
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每遇到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即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当我们能够从why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显然能够和别人更好地建立信任和共识。
在营销界,最高的境界——营销你的价值观,也即营销你的why——你为什么存在。
生活各个角落都需要黄金思维圈,如领导安排你通知别人开会,难道你就只简单去通知?安排你去贴海报,难道就只简单去贴?营销人员写文案,策划活动.....却很少有人会问:领导为什么让我安排他们开会,开会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为什么要去贴海报,实现什么样目标?我为什么要写文案,为什么要跟热点?
思维方式成就一个人,如果你想要和别人不一样,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那么你一定要比别人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也即是说,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看透问题的本质,你应该培养问why的习惯。
总结
这是一本“死磕自己”的书籍,成甲清楚地告诉我们:阅读,不是一件简单事,不必强求一定要把书看完,不追求读书数量;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找到临界知识,刻意练习,学习“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点点,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