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总是有趣的,不仅能吸引自己去经历,还能吸引别人来围观。关于成长的故事,总是拥有很多的读者,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奥斯汀的《诺桑觉寺》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虽然是奥斯汀的处女作,但直到她去世后才公开出版,算是她六部作品中最晚出版的了。
这部作品展现的是一个家境殷实但资质平平的女孩,她的际遇以及她由此成长的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爱情内容,而不是关于她如何痴迷恐怖小说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情节。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关于少女痴迷恐怖小说的情节既吻合成长的故事要素,又丰富了这本书本身的故事内容,但也仅此而已,毕竟这种设定并不很有利于一本书的精致结构,远远谈不上深刻和精炼,只是这种设定对于二十多岁的奥斯汀来说,绝对是极其烧脑的。
再回来说凯瑟琳的故事,她的成长线索又是如何展开的。
显然,我们不可能对平平常常的女孩产生多大的兴趣,除非她逐渐闪亮起来,显露出越来越多的优异特质。
凯瑟琳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根本不具有吸引力,直到她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起来,就连她的父母也无法忽视她的漂亮时,我们就都开始关注她了,关注她如何成长,关注她的际遇,关注她的爱情。
奥斯汀采用的写作手法很有特点,时不时冒个泡,以作者口吻阐述一番,然后又隐身不见了。于是,我们又开始进入凯瑟琳的视角,经历她的际遇,感受她的情感。
凯瑟琳在艾伦夫妇的引领下,从家乡小镇去了社交圣地巴思,在那里进入了社交圈,结识了两对完全不同的兄妹,对于他们的比较从始至终都让人感叹不已。
这种比较法让我想起了《简爱》里的比较,简的舅舅家里的三位表兄妹和后来遇到的另外三位表兄妹,他们是多么不同?。∮纱丝杉?,作家普遍比较偏爱这种表现手法,而且这种手法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值得推崇。
凯瑟琳结识的索普兄妹家境不佳,还有些爱说假话的缺陷,不仅如此,还很自私,虚伪和虚荣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成功地骗到了单纯的凯瑟琳,使她以他们为朋友,并且还有更深的企图,打算哥哥娶了凯瑟琳,妹妹嫁给凯瑟琳的哥哥。
因为凯瑟琳的哥哥和索普家儿子是同学,由此才展开了让凯瑟琳防不胜防的熟人计划。这是可怕的人性缺陷在初出茅庐的凯瑟琳面前上演的一出大戏,从细节到布局都是很难识别的。
以爱的名义去欺骗善良的人们,恐怕是亘古未变的套路了,直到今天依然有对你嘘寒问暖的骗局,这种境遇恐怕以后也不可能绝迹。
幸好凯瑟琳还结识了另一对正直善良的兄妹,话说蒂尔尼家族其实是三兄妹,只不过老大是个浪荡子,家族能养育出亨利(老二,儿子)和艾丽诺(老三,女儿)这样品性高洁的孩子,想必除了他们母亲功不可没以外,家族本身也一定具有优良的传承。
事实证明,蒂尔尼家族本身的确具备了优良家风,但不包括孩子们的父亲的势利眼。因为他是一位爱财如命且刚愎自用的人,除了不受孩子们的喜爱,还在很多事情上带给孩子们极大的困扰。
凯瑟琳爱上了亨利,刚好是双向奔赴,亨利也很喜欢凯瑟琳,至少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常顺畅的,这也奠定了感情的基础。
我们不应该忘记奥斯汀一开头说的话,凯瑟琳就是位资质平平的普通女孩,即便后来她变漂亮了,有了自己的判断,也不能改变她缺乏奥斯汀后来作品里那些女主角的气质和魅力的事实。
所以,凯瑟琳会痴迷恐怖小说,会在蒂尔尼家族的诺桑觉寺进行她所谓的探险,确实是有点可笑的。若非亨利及时制止了她的幼稚行为,恐怕她会使自己陷入更愚蠢的境地。
亨利是位勤勉的牧师,他既想当个好哥哥,又想当个好儿子。在奥斯汀笔下,他是位有担当的暖男,性情温和,言行得当,极其讨喜。相比奥斯汀笔下另外一位牧师哥哥埃德蒙,亨利明显是奥斯汀心目中的理想型男主,有点完美所以称为理想型。
年轻女性最初都会梦想有这样一位白马王子的到来,拯救自己或困苦或平淡的生活,即便是奥斯汀肯定也不能例外,这也完全符合创作者的年纪和经历。
凯瑟琳和亨利的爱情必须要遇到阻碍,所以蒂尔尼先生就成为了那个最大的阻碍,当然索普兄妹也是阻碍,只不过这三者结合起来对凯瑟琳形成了爱情痛苦的深渊。
凯瑟琳起初因为索普的谎言而受蒂尔尼先生的特别邀请,去了蒂尔尼家族的诺桑觉寺。那个时候,蒂尔尼先生认为凯瑟琳来自极其富有的家庭,算是和蒂尔尼家族门当户对,所以安排儿子去追求凯瑟琳。
后来又是因为索普的另外一套谎言,蒂尔尼先生翻脸不认人,将凯瑟琳逐出了诺桑觉寺。那时,蒂尔尼先生认为凯瑟琳不仅没有那么富有,还很贫穷,不值得儿子追求,也配不上蒂尔尼家族。
如此一来,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蒂尔尼先生实在过于现实,而且不善于自己发现事实,偏听偏信他人目的性很强的只言片语。这种人物设定,我们可以相信吗?一个辉煌的家族,他的掌舵者竟然如此缺乏智谋,我是不信的,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大家族的后代会成为家族衰败开始的象征。
既然凯瑟琳能够识破索普兄妹的谎言和虚假的情意,就不能说她毫无智慧可言。时间让谎言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只要品性纯良,就不可能一直不辨是非。虽然凯瑟琳的成长来之不易,但确实也是必由之路。
最终,凯瑟琳和亨利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结果并不是本书刻意成就的。理想型男主亨利果然奋起反抗了蒂尔尼先生的不公正,但最大的阻碍被破除并非是因为他的反抗,而是他妹妹艾莉诺嫁成了子爵夫人,极大地满足了蒂尔尼先生在儿女婚姻方面的虚荣心。
蒂尔尼先生的算盘还是打得很精的,他私下了解到凯瑟琳的家境虽然没有那么富有,但也很殷实,再说女儿的婚姻已经给他长脸了,也就没有必要非得和儿子闹僵了。既然儿子喜欢,由他去吧。
这样的结局,显得这个故事的主题没有那么促狭。不落脚到爱情上,而是落脚到了成长上,这是种对主题的刻意深化,也是种略显青涩的高明。
凯瑟琳的成长是因为遇见了不同的人,和他们的交往促使她学会了识人,透过表象去分辨真实的世界,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当然,凯瑟琳的成长得益于她的父母是如此地开明,既相信她,又理解她,还对她的选择表示出了分寸适当的支持,不失为她成长路上的最强助攻。
每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她的成长路上都需要指导,需要理解和支持,凯瑟琳幸运地都遇到了。
我们会发现,来自原生家庭的支持,是每一个女孩行走人世间的最大的底气,但愿每一对想要为人父母的男女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