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职场,职场就是大型人际关系修罗场。
职场上的你,是否还在为帮助了别人而志得意满,心里期待着对方给你发张好人卡,甚至贪图着对方感恩。别骄傲,他可能并不领情。
1
过度热情,显得廉价,有讨好别人的嫌疑。
我本人是一个和平主义者,非常害怕矛盾和冲突,而且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我尽量对身边同事保持礼貌,别人向我寻求帮助,我都会积极回应,别人遇到困难,我会主动帮忙。
我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我总能轻易地感受到别人的尴尬和无助,并总是在第一时间帮忙缓解,想尽办法将其从尴尬的境地中解救出来。
我不会拒绝别人,别人想让我帮忙的事,即使感到为难,我也会勉为其难地完成。
我以为,这样的我,从未和同事发生过语言冲突的我,一直积极帮助他人的我,起码能得到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同事来说,他们觉得我柔弱好拿捏,是什么都可以做的便利贴女孩,好像我提供帮助是在讨好他们,他们表面对我友好客气,但并没有真正尊重我。
对我来说,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时间久了,我成了讨好型人格,我总是有意无意关注别人是否陷入麻烦,然后积极提供帮助,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让人喜欢自己的目的,结果是失去了自我。
亲身经历让我知道,过度热情并不是好事,它不仅不会让你得到尊重,反而显得廉价。与人相处,亲疏有度,帮助别人不要刻意为之,保持一定距离才是最恰当的。
2
当你愿意给予,就不要贪图回报和感恩。
总能听到有人跟我抱怨“他就是个白眼狼,我帮助了他,他一点都不知道感恩”“他这个人一点都不值得深交,你为他付出再多,他都不念你的好”。
对此,我想说,你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是对方强迫你去做的吗,如果不是,那他有什么义务对你感恩戴德呢?
我的一位领导朋友跟我吐槽:“我的属下小A是我力排众议招进来的,也是我手把手带出来的,我给了她很多机会表现自己提升自己,甚至在我离职的时候,我向老板举荐她接替我的位置。我以为我是她的良师益友,然而事实是在我离职后,她就没有主动联系过我,人啊,太现实了?!?/p>
我理解这位朋友的心情,她认为自己帮助了属下,是属下职场路上的引路人,可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让她感到非常懊恼。
事实上,作为领导和前辈,在帮助属下的时候难免会有俯视的态度和说教的方式。
我们还原小A的心理,所谓她的领导给她很多机会表现自己,可能就是给她超出其他同事更多的工作,她需要加更多的班来完成这些额外的工作,她可能认为她的领导在压榨她,在故意针对她。一旦产生这种想法,那么领导的所有做法,就都可以归结于此。
《别想太多啦》这本书告诉我们,帮助者不要想着帮助是给予,认为为别人做什么或者奉献什么的想法实际是傲慢的表现。
3
你以为你在帮助别人,其实对方可能认为自己帮助了你。
最近因为部门业务量不断扩张,我们急需一位数学学科编辑,领导让原来的这位数学编辑推荐身边朋友,解决数学编辑短缺的问题。
这位编辑同事想起自己的朋友小B,小B经常跟他吐槽自己单位的问题,透露出不想再继续工作下去的想法。于是他果断联系了小B,在得到对方的肯定答复后,立马将其推荐给领导。因为有内部同事推荐,再加上小B本人各方面都很适合这个岗位,面试进行得很是顺利,小B很快就通过面试,顺利报道了。
这位同事本以为自己帮助小B解决了换工作的难题,对方会感激自己,再加上两人熟悉彼此,合作起来会非常顺畅,然而两人共事没几天就产生了矛盾,于是这位同事经常在背后吐槽小B不懂感恩。
可是小B却有另一番说辞,小B说自己确实有换工作的想法,但并没有下定决心离开,朋友提到自己工作忙不过来,他们急需一位数学编辑,反正自己也想换工作,又顺势帮朋友的忙,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就答应了过来,而且自己入职后确实帮朋友分担了很多工作。
同样的一件事,两个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当你自以为主动帮助了别人,警惕,在对方眼里,你可能是被帮助者。
帮助他人是件很棒的事情,做善事,行善举,自己的内心也会明朗。这就是帮助别人的唯一回报,不要将这件事太当回事,更不要贪图他人感恩你,因为一切都是你主动为之。而在以共同利益为人际关系基础的职场上,更需要掌握适度原则,要知道过犹不及。
在职场,不要对他人过度热情,更不要贪图别人回报你的给予,“为别人做什么”实则是一种傲慢的心理,当你怀着这种心理去帮助别人,很容易让对方感觉你的帮助是为了满足自己某种目的的伪善,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帮助了别人,先别骄傲,因为他可能并不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