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读库“的老六是公认的最有“工匠精神”的出版人,去年啊,他宣布要做一套专门给孩子看的“读小库”。我就问他啊,现在儿童读物市场可是红海啊,你要咋做呢?他说了两点,我觉得对所有做事的人都有启发。
第一呢,是要跟着用户走,他说“读库”已经十几年啦,年轻的用户也都为人父母啦,他们开始有这个需要,哎,这个做事儿的心法和我们一样,不要管整个市场,只管伺候好自己的用户;
第二呢,是要相信产品本身的力量,他举了个例子,银行里点假钞不是只靠点钞机的,主要还是靠老点钞员,他们点的钞票多了嘛,哪一张不对劲儿马上就能发现。六哥说啊,孩子从小读优质的东西多了,将来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好书,家长也一样啊,上手就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不要管什么红海不红海啊。
读书也是可以“遗传”的
身高、肤色等等都可以遗传,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我们的阅读能力也是可以 “遗传” 的。
1
词汇鸿沟的差异
从很久之前就开始流行所谓的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就疲于带孩子去参加各种早教班。
事实上,小孩儿之间的差距早在他们上学前班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我们找到了一份关于儿童语言能力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 :
4 岁的时候,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更多的单词,并且听到的频次也相差巨大。这个频次的差距能大到什么程度呢?
3000 万。
这里面当然不都是新的词汇,而是说,
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频率上,富裕家庭都给孩子创造了更好的语言环境。这一巨大的差距被科学家们称为 “词汇鸿沟”。
这项研究是由 Betty Hart 和 Todd Risley 教授发起的。他们观察到,尽管学前教育阶段学习的词汇在一年之后都会被孩子们忘记,但是高收入阶层的孩子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为了探究这其中的原因,两位教授针对 42 个家庭开展了为期两年半的研究。这些家庭中有 13 个高收入家庭,23 个中等收入家庭,以及 6 个需要依靠社会救济维持的低收入家庭。
调查期间,这些家庭的孩子都经历了从 7 - 9 个月时咿呀学语,到 3 岁左右的成长过程。研究人员采集了大量的家庭语音数据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我们在这里摘录了一些研究结果,供大家参考。
孩子语言库中 86% - 98% 的词汇来自于父母。到了 3 岁左右,孩子的词汇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已经确立。数据表明,此时差距已经显现了出来,我们甚至能够通过孩子的表述来判断他们来自何种家庭。
以下为研究人员统计的不同收入家庭父母与孩子的语言库调查。
如果我们从 10 个月左右开始一直记录不同家庭中孩子们积累的词汇,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会被逐步放大。到了孩子要去学前班的年龄时,三类家庭的孩子听过的词汇数量以及重复次数将相差好几倍。
而这一初始差距会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导致后期那些词汇量跟不上的孩子在学业竞争中困难重重。
根据这一现象,美国也在呼吁家长们能够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交流。即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也应该多给孩子朗读一些书籍,让孩子成长在一个词汇量丰富的环境中。
就连希拉里·克林顿也在演讲中呼吁大家多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她还说:
我在我女儿还没有听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她朗读书籍了,以至于等她 16 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捂住我的嘴说 “别说了!”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不过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也能看出来,早期的语言环境有多重要。
2
摆摆样子显然不够
那是不是只要给孩子买大量书,并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就可以磨平其中的差距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项研究。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目的是找出什么样的家庭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他们为此罗列了 16 项家庭因素:
1. 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2. 家庭非常和睦。
3. 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 最近刚搬到一个很好的社区。
5. 母亲在 30 岁及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6. 母亲在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内没有工作。
7. 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8. 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9. 父母在家说英语(即主流社会语言,比如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10.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11. 孩子是领养的。
12. 孩子经常被打屁股。
13.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14. 学生经??吹缡?。
15. 家里有很多藏书。
16. 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读者们可以自己先判断一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成绩。研究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结果。
和孩子的成绩高度相关的因素为:
1. 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2. 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 母亲在 30 岁及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 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5. 父母在家说英语(即主流社会语言,比如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6. 孩子是领养的。
7.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8. 家里有很多藏书。
相反,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等其他选项则对孩子的成绩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读到这里想必读者们也会很困惑,那到底要不要给孩子读书呢?我们先来看看这项研究结果到底说明了什么。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两组结果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规律:
那 8 项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表述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点,即 “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其余的 8 项因素则指向了父母的行为,即 “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
简言之,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3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聊了这么多,想必大家也知道阅读能力是如何 “遗传” 的了。这种 “遗传” 不是通过基因,而是通过环境。
明白这个道理后,要如何才能培养下一代人优良的阅读习惯呢?我想针对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应该是:
家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在过去,书籍与教育都应该算是奢侈品,只有那些有钱人才可以享用,所以家长会将这方面的责任淡化。现如今,书籍的价格已经不会对大多数家庭构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很多家长也开始不断给孩子买书,并且心安理得地认为,书都给你买了,再不读就是你的不对了。
表现好的家长可能会例行公事地陪孩子读一下书,摆个样子,但我们也已经通过调查发现,这种摆样子显然并没有什么好效果。
不论是现在已经成为父母的人,还是以后将要成为父母的人,我们都不妨假设一下自己面对下一代的时候,要怎样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我觉得可以按照以下三点展开来讲。
4
对待孩子要真诚
父母的行为就是其信念的最直接体现,也就是说真正相信的东西是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嘴上说读书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天天打麻将的家长,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
我猜每个人小时候在面对父母提出的要求时,都会暗自在心里说一句 “你让我做,你自己怎么不这么做呢?”,其实这句话看似幼稚且无理,但实际上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点。
真正觉得读书重要的人,是不会只停留在嘴上的,你什么时候看过爱读书的人天天晒书单的?
5
自己要有判断力
那些自己不读书,但是又希望孩子多读书的父母多半都是由于道听途说。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尝过读书的好处,自然也就只能听别人说读书的好处。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本身很容易丧失判断力,什么 “好东西” 都想让孩子读。
我有一个朋友是初中的班主任,她就和我说过班级里有一位孩子的母亲,每天都在搜集各种读书秘籍、学习方法,只要别人说好,就让孩子学,搞得孩子非常疲惫。
如果自己暂时没有什么鉴别能力,就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阅读,相信孩子自己也是有判断力的。
6
心态要平和
读书没有什么了不起。读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其实效率并不高,不然也就不会有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的说法了。
家长过于迷信读书,也就很难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这样急迫的心态并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毕竟读书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事情,就像锻炼身体一样,不能期望一夜之间有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大部分人小时候或多或少都背负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压力。当父母苦口婆心让我们读书时,我们一方面了解他们的苦心,一方面也觉得缺乏说服力。读书就如同水电站蓄水,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达到能够发电的水量。而孩子只是父母的投影,父母如果不能真心热爱阅读,那也就不必对孩子的阅读习惯有什么奢望了。
习惯阅读的人,不读会难受。难受得要死。
所以,从终极价值上讲,阅读像是一种“宗教”。
而宗教的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
原生家庭的垂直传播。
父母是教徒,孩子很难不是。
阅读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