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豆瓣读者评论
这篇文章收录在本书最后,是台版里没有的。
同样新加入的,还有松浦先生特别为中文简体版写的序言:《成功的别名叫失败》(这里不贴了,想读的童鞋买书支持吧:)
做这本书,前前后后读了松浦七八本书,他的生活美学和价值观,已是经过沉淀,自成一体。那份对生活的从容却依然保有的新鲜感,是令我向往的。
至于说松浦给人的感觉,有一个读者说出了我的心声:
“塞林格说过,如果读者觉得自己读了一本好书,应该会想给作家打电话,和他成为朋友,每次读松浦弥太郎的书都有这样的感受?!?/p>
————————————————————
关于松浦弥太郎——编者后记
松浦弥太郎先生头上顶着很多光环。
他是日本最具个性的书店“Cow Books”的创始人。
他是多本畅销书的作者。
他是日本殿堂级城市生活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编辑。
但如果只用一句话来介绍他,我会这样说:
他,可能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十八岁,避难美国
要解读松浦,似乎要从他早年在美国的那段灰暗经历说起。
十八岁从高中辍学,只身赴美,松浦坦言这段看似潇洒的异国流浪之旅,其实是为逃离现状的“避难之旅”,并没什么“去美国追梦”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
“就像是长时间被囚禁在一个很难受的房子里,自然会想着从那里逃出去。我去的地方刚好是美国,仅此而已?!?/p>
而就是这一轻率的决定,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无所事事。初到美国的松浦渐渐意识到,当时人人向往的星条国似乎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走到大街上,我看见有人和家人同行,有人则是和朋友走在一起。有情侣,也有看似同事的组合。在他们之中,就只有我是一个人……走路是一个人,看电影也是一个人。想去餐厅简单吃点东西,也是一个人。不,准确地说,我根本没办法去餐厅?!?/p>
他遭遇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困境,第一次为了“活下去”而挣扎。
也正是这份孤独让他更靠近自己,开始思考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在那时,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在,第一次认真思考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松浦先生独特的生活观,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生根发芽。
创造世界第一有趣的书店“Cow Books”
位于中目黑的二手书店“Cow Books”是一家只有两千册图书的小书店,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松浦的私人商店。书店里珍藏着已经绝版了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社会运动、政治改革、主张宣言、垮掉的一代、还有那些早已被他人遗忘了的作家的首版印刷古书,这些都隐隐透露出了“Cow Books”所体现的一种文化气质,其所呈现出来的,也都是松浦自己的趣味、经历、美学、品味?!啊瓹ow Books’所追求的,就是只上架我们自己读过的、感动过的、理解了的书。正因为如此,有旧书也有新出版的书,不去区分它们,全部归在‘松浦弥太郎’这个类群里?!?“Cow Books”的魅力不仅在于松浦赋予了它独特的个性,也在于他朴素真挚的经营理念,“因为这些书至少是自己读过后收获感动的书,可以把和客人诚恳地分享这份感动作为工作的目的,这点绝对是我们的尊严?!?/p>
从某种意义上说,“Cow Books”是在试图追忆,甚至复兴那个图书真正有趣的时代。“60年代到80年代之初,书是可以自由出版的,那个年代,纯粹为了传递自己收获的感动这样抒情意味浓厚的书很多?!币藕兜氖窃谀侵螅皇俏讼鄱氖榇罅坑肯?,图书的魅力不复存在了。
究竟什么才是有魅力的?在松浦看来,有魅力的事物有一个共性:怪。这种怪,即是人性化?!叭耸且恢钟腥さ纳铮谑?,就会‘怪’。每个人不是都有‘怪’的地方么?只不过大家平时警言慎行,而退去伪装都是‘怪’的?!?/p>
并非把“怪”作为卖点,正是因为认真做,才会怪,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一如在那个图书的好时代,“只要拥有一本1950年代的Harper's Bazaar,就等于拥有了一年工作所需的创意?!彼善衷谑橹懈锌?/p>
另一方面,那是一个手工化程度很高的时代。用金属活版来印刷文字之类,一个个流程里都需要人工介入,如此一来,书所迸发出的力量自然就变强了。
书渐渐失去的人性的温暖和自由的气息,正是“Cow Books”想要找回的。
至于为什么只有两千本呢?
“这是一个人能读能通的量?!彼善窒壬卮?。
和《生活手帖》戏剧性的相遇
《生活手帖》是一本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实用生活杂志,由日本美学的代表人物,传奇主编花森安治一手创办。
拒不刊载任何商业广告的创办理念使《生活手帖》在日本杂志界始终保持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其内容的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也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
松浦和《生活手帖》结缘,也充满戏剧性。他在一次纪念“花森安治和《生活手帖》”的展会上发言,大胆地对这本老牌杂志的腐旧提出了批评。多年后在一次访谈中回忆那段经历,松浦仍心有余悸:“后来才知道会场里第一列和第二列整齐划一都是《生活手帖》一代代的前辈和职员。我当时竭尽全力在说,但说到一半,大桥镇子(杂志创办人之一)刷地站起来,我麦克风都差点掉了。90岁的大桥女士盯着我看,然后不发一言地出去了。大家窃窃私语?!?/p>
所幸最后这被证明只是虚惊一场。更让人意外的是,几个月后,松浦接到了《生活手帖》杂志社的电话,希望他能来担任主编,重塑杂志形象。
要接手由花森安治所创办的这本流行了六十年的杂志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时没有任何杂志编辑经验的松浦很怕辜负期望,婉言回绝了邀请。没想到对方很坚决,一再坚持,让松浦自己都困惑不解:“为什么是我呢?”对方回:“是直觉。”
也就是这句简单的回答打动了松浦,他回忆道:“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别人对我说这样的话,听了这样的必杀句还推脱的话,我对今后的人生可能都会失去信心。”于是,他停下了所有工作,带着“决定接受就拼命去干”的心情接了下来。
四十一岁的他,第一次就业了。
把杂志当人对待
刚走马上任那会儿,松浦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调整战略、改变策划方案,期望给这本古老的杂志注入新的活力。那段时间他的想法每天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这样一种愿望:希望当读者翻开杂志任何一页时,都能感受到杂志人制作时的体温和笑脸。
正是在这种美好理念的驱动下,《生活手帖》编辑部里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最终排版,最后一定会确认“这一页能不能让人幸福”、“这一页是不是可有可无”。因为《生活手帖》里没有广告,读者成了实实在在的赞助商,“得让他们买这一页,也就是说,读了这一页的人没有收获幸福那就是失败的。所以,一词一句都要仔细看是不是合适,审核到最后一秒?!?/p>
在松浦的美学观里,一切物都朴素地与人联系在一起。所以他把杂志设想成一个人,“用对人的态度,就不可能粗暴起来?!?/p>
这种真诚与用心正是《生活手帖》能够立足于更迭不断的日本出版业,始终魅力不减的根源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松浦对《生活手帖》做了什么改变,不如说是他把从花森安治时期就确立的优势和理念再一次打磨。
“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
尽管身兼数职,事务繁杂,松浦却始终恪守着清教徒般规律的生活。
早上五点起床,跑个马拉松,晚上五点半结束工作,七点和家人一起用餐,十点准时睡觉。经年如此。
三个人以上的聚会,他尽可能不参加。
派对之类的活动一概婉拒,酒约和饭局之类的邀请,也同样谢绝回避。
他喜欢和朋友相聚,但每个月只安排一到两次见朋友的时间。
他最爱的食物是咖喱饭,但每年规定自己只能吃三次。
这种高度的自律和克制,让他更期待和享受每一次身处其中的过程。
“严于律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彼善窒壬恼饩浠埃阋在故退恼錾蠲姥Ч?。
当然,他不仅这么要求自己,也规定《生活手帖》社的员工每天下午五点半都要下班,去寻找美食、发现生活的趣味,在松浦看来,培养足以影响一生的工作品味,要比在例行公事上花费数小时来得重要多了,“如果只有工作和睡觉,好的创意不会出来?!?/p>
孤独的美学
“孤独”是松浦的“生活美学”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在很多人眼里,这个词带有负面含义。但松浦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孤独面前,人人平等。能够接受孤独的现实,才是“能够自立独行一个大写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他人的心。
他在一次访谈中曾提到自己的经历带给他思维上的转变:“我因为旅行以及其他事,变得孤零零时,逐渐意识到能够对他人的心意、对很多事情心怀感激也是一种自立。通过让别人接受孤独的自己,可以和他人相连,也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流?!?/p>
要理解他人是困难的,理解自己则更不容易,但也更重要。他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著名言论: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生日,一个是自己诞生的日子,一个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因此松浦无比珍视独处的时间,“独处的时间就是思考的时间,就是自己找答案”。
他在书中写道:不管面对他人时再怎么强势,面对自己时却很怯弱,这就是人。只有正视自己的孤独与脆弱,才是获得强大内心的途径。
作为这本的编者,我很荣幸在自己的编辑生涯里遇到松浦先生这样一个贵人。他的美学理念看似简单却充满洞见;他的文字朴实真挚,如他本人一般亲切真诚,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
读他的文字,你会发现他并不试图要改变你,更没有充当权威或导师的野心,他只是在以一种交流的姿态,和你分享着他对生活的洞察、对人生的思考。
但你若问我松浦先生是否改变了我,我会诚实地点头。
至于说他的生活美学观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我想我会这么回答你:
当我遭遇困境、面对抉择的时刻,我会问自己:如果是松浦先生,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