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见了一位同学,我们就暂且叫他观镜吧。我们上次见大概是七、八年前,他读书的时候非常热爱尝试新事物。我问,咱们上次见面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他说,十年前,他听到了来自一位信任的朋友的建议:“你太矫情了,换了好多女朋友?!蔽迥昵?,类似的评价再次出现,是来自与他一直有联系的导师:“你换了很多份工作”。这些话让观镜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问题。
后来,他决定改掉这个矫情的毛病,努力在同一份工作中坚持下去。然而,五年过去,虽然他没有再频繁跳槽,但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在阉割掉内心的真实需要,换取一个看似稳定的局面后的麻木与焦灼,反而回忆起来,早年的敢爱敢恨让他活得更痛快。
我当时分享了两个方面的观察。
一个是对矫情的理解,我认为频繁换女朋友、换工作并不等同于“矫情”。尤其在恋爱和职业发展的初期,谁都没有看过剧本,对于每个人来说,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是一个必要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只是幸或不幸,有的人比较早的找到了答案,有的人会晚一点。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真正让自己开心和满足的职业道路,那么这种探索就是有价值的。相反,强迫自己待在一个不适合的位置上,长期压抑内心的真实需求,反而可能导致心理健康的问题。
我还分享了自我接纳的重要性。人到中年,已经不会再被从市井平民化身全能超人的故事打动,觉察、认同、接纳自己成了一个常被提及的获得幸福的解题思路。
谈话的结尾,观镜说他如今已经接纳了包括“矫情”的一堆毛病,早已结婚生子,也已经混成了公司里的“元老”员工,但他已不会在想要和该要之间纠结,进或退、取或舍都会听从自己的内心,当他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他就有了正常生活的权利。
我觉得他现在的状态很好,有彼此支持的家庭关系,有钓鱼和骑行的爱好,有体面的工作,平静的表情让人看不出他经历过的骤雨狂风,就像雨后傍晚爱丁堡古街上亮起的路灯,厚重而温暖。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路径,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当然,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平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避免因过度追求变化而忽视了稳定性和责任感。
回到最初的问题——观镜的问题是矫情吗,还需要改吗?他的经历给出了一种可能性。我相信每个人做出选择都在遵循着某个关键假设,只是我们穷极一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关键假设就算幸运,能够发现并理解别人的关键假设就更加艰难。
更换选择有时意味着机会,有时则是为了逃避,重要的是,勇敢的做出选择并敢于接纳结果,拥有这份果敢的话,怎么选择都是对的。
另外, 在追求自我与面对外界声音之间找到平衡是多么美好。希望大家都能在这条探索自我的旅途中发现更多可能性,勇敢地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也“矫情”吗?你打算怎样面对这份“矫情”呢?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自己的看法或者故事,欢迎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