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发生了很多热点。我看到很多人追着热点开始发表文章。比如又把北京生存状态炒了一遍,朋友圈又泛滥开来。
追热点,唤起一定范围的情感共鸣。我本能的也想写点什么,可是感觉这些热点离自己太远了,硬扯会不会讨人嫌呢?
在犹豫中错过了热点时效性,猛然间想再抓住点什么,可是很快下一个热点又开始爆炸了。匆忙的对新热点做出及时性的反应,真心累。
索性就不理会了。
可是一不小心,就掉进自己的洞穴了,回避和世界产生协同连接。这个过程拖得越久,越难以走出洞穴。
在洞穴里,会引发懒癌病。不是行动上的懒,而是思考力不勤奋了。
没有思考,就不会有主动的学习输入和可用来更新的信息输出。这种思考,我把它称之为求知性思考。
有时听到身边有人这么评价我:你这人太喜欢思考,想的太多,请问思考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想把自己的认知能力拉到和你们一样的水平。
有一段时间,我总会被这些评价影响情绪,并习惯性的反省自己,我为何总是一副思考的状态呢?思考这么多,有意义吗?好苦恼。
慢慢的我开始发现:思考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被培养的能力。
这种能力一开始很弱小,会各种发散性的胡思乱想。和人交流起来,话题表现的天马行空。有些自认为世故者开始挑战了:你想的太不靠边际了,有什么意义?
后来,这种能力变强了,会就某个领域某个问题表现的更聚焦。在和人交流时,会提出一些新的认知角度和启发性的想法。发现,身边开始欣赏的声音:你这个想法好,挺有趣的。那些自认为世故者仍然会说: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什么意义?和你工作有相关性吗?
再后来,思考能力已经可以持续的转化某些价值的东西了。比如对行业判断,开始做职业大调整。跳槽了,脱离了原来的圈子?;赝?,感觉那些自认为世故者原来都是井底之蛙。
显然,很多人面对一个爱好思考者,只会简单的判断他当前的思考能力,而不会看到他思考能力的增长趋势。
但是,这种思考能力的不断增长过程,是很不稳定的,会遭受不断的自我怀疑的过程。
很多问题,一开始天真的认为在洞穴里苦思冥想就能找到答案,想的越多就越感觉快要找到答案了??墒牵獠恢?,就在洞穴的外面,早就有人替你想好了。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就是思考能力启动快速提升的分水岭。有段时间,我就开始感知到我的思考太多太苍白了。但凡我能想到的,已经有人想的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了。
做这种0到1的求索思考很没意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这种对自我思考无用论的怀疑主义,必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修正。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方向性的引导,这个方向性就是学习。
学习的思考,就是求知性思考。
学习过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的人都知道,每篇文章开篇都是: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文章后面都是概念性的提炼和再度加工。如果说对前人思考的消化吸收,是一种知识储备的弯道超车,那么思考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再度加工。也就是需要置入自己的思考过程。一味的照搬“前人的思考”,那么思考能力就得不到训练,就很难提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认知了。
思考能力也是需要不断和外界碰撞中反馈迭代的。之所以要走出洞穴,保持连接世界,就是因为世界会持续提供一个反馈环境,帮助思考能力的提升。
比如遭受各种质疑。这是是必要的。
对思考者来说,最大的质疑无疑就是“你想得多,做的少”了。
在我思考能力很弱的时候,经?;嵊腥硕晕宜担耗阏媸窍氲亩?,做的少。想那么多,能落地,能行动的有多少呢?
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听上去很有理。殊不知,是一种很静止的质疑角度。他们没有意识到,思考能力是一个动态的,随时可以被转化的过程。
有价值的行动,区别那些盲动行动,是思考引导的结果。如果走出洞穴去碰撞思考的价值,空想的人会经常遭遇质疑甚至打击,随着思考能力的提升,我会逐渐意识到行动的价值。
这里,把关于“想"和“做"质疑的声音,能够当成一种提升思考能力的反馈机会,唤起对行动价值的深度判断。这种转化的过程,是思考能力开始变现的一种表现。从求知性思考到实践性思考过渡。行动,不再仅仅是一种盲动的作秀了。
有趣的是,这些人看我真行动了,却不适应了。
再后来,我的行动力开始表现的比他们预期的要彻底的很多。于是,我就听不到这种“想”和“做”的声音了。
我离开了他们,去了一个新的环境。在新的圈子里,我又开始面对有人对我提出“想”和“做”的质疑声音。这些人和我之前碰到的那些人,没有多大区别。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搭建起来思考能力提升的一个反馈环境。
新环境下的反馈,还会发生分异和变化,而这,正是思考能力提升的又一次机会。
好了,说了这么多,可以交代一下前面提出的顾虑了。既然要和世界连接,就不要掉进了洞穴,勇敢的去追逐热点,在追逐过程中我会提供自己有价值的思考。至于会不会讨人嫌,有什么关系呢?那只是对思考能力提升的一种反馈,不好吗?
--end--
作者简介:曹涛,产品经理。关注互联网+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