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天一个朋友跟我微信聊天说,毕业季马上要来了,又一批年轻人要涌入城市,跟我们当年一样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叹了口气说到,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去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与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有多远?”他表示自己来沪工作6年多,至今却没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看到没?地铁里年轻人的神情!”他说。
“怎么啦?”
“那是被生活折磨得没有活力的神情,看着那种神情,你就觉得,哎,好累?。 ?/p>
听完朋友的话,也是蛮感慨的。想起刚毕业的那会儿,不管工作找着没找着,你一旦走入城市,首要任务就是找一个落脚的地方——租房。
“主卧2000,次卧1800,隔间1000,水费50,网费50,电费抄表。交三押一?!?/p>
听到这话的时候,脑子里第一个反应是没钱吃饭了。
人生总是这样,第一租房多少人都被坑过,然后为了省点开始搬到更远的郊区。但上班就遭罪了,每天光花在公交和地铁上差不多就要1—2小时。
记得很清楚,2014年那会儿换工作搬家,但为了省钱搬到郊区,中介跟我说房间大、地铁房、租金还不贵,周围设施齐全,让我们看我交钱,不然很快被别人抢走。我和女友匆匆忙忙的跑过去,结果让人感到无奈!
房子在32层顶楼,由部分客厅和厨房隔出来的,面积也就12平。距离地铁口有一站公交,中介却很兴奋地对我们说,你们看在这直接能看到地铁,这就是地铁房啊。再看周围设施,没有商场,只有一个小超市,周围有几家黄焖鸡、麻辣烫、浏阳蒸菜。
最让人头疼的是租金不加水电费,一个月1600元,一次交半年。
和女友相互看了一眼,我们果断放弃了,然后找了一个更远点的房子,两个人各自买了辆自行车骑车去地铁站。(那时候还没有共享单车)
前段时间各种媒体平台都有报道“车厘子自由”、“香椿树头自由”、“外卖自由”,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现在年轻人已经开始能自由支配经济了。
可是三者的对比你就会发现,是越来越难。从“车厘子自由”到“香椿树头自由”再到“外卖自由”,这显然是一个消费降级的标志。
而现在很多人都表示“外卖不再自由”,很简单因为现在吃个外卖工作餐最少20几元,想吃好点就更贵了。
说到吃的,想起之前外卖APP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中午同事都是自己带饭或者下去到小饭店吃饭,虽然麻烦点但便宜。后来各种外卖APP出现,并且各种优惠红包,大家开始用外卖点餐,到现在优惠没了,习惯养成了。
有两个已经结婚的哥们,觉得外卖又贵又不干净,所以两个大男人开始自己做饭然后带饭。我总说太麻烦,他们回应是这样可以省很多钱。初步估算了一下,平均点外卖每天两餐都要花掉50—60元,一个月平均2000元,这仅仅是常规的外卖吃饭。难怪出现“外卖不再自由”的话题。
不会做饭的年轻人只能依靠外卖度日,光吃和住把那工资消耗的差不多了。
说起年轻人的生活艰难,也让我想起之前很多自媒体写的一篇文章,大致说的是年轻人挣着3000的工资背着上万元的包。当然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是带着讽刺来写的,说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所谓的虚荣,工资很低,省吃俭用攒了一年半载的然后买一个名包。
不要看大城市娱乐的东西多,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娱乐就是宅在家里看剧、打游戏。因为这是最廉价的娱乐方式。
不是不想去社交,去外面浪。那都得花钱的!
年轻人攒钱买包,我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相反这可能也是一种激励。人毕竟都有虚荣心,自尊心。
而这件事侧面也反应了一个问题:年轻人的现状和自己想要的生活之间相距很远!
加班虽然很讨厌,但是比起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干什么的感觉,加班其实还不错。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当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干什么,莫名的烦躁,有一种既想着放假又害怕放假的心理。
因为是一个人,害怕放假,不知道做啥。有时候下班了在公司再多待会儿才回去,即使工作做完了也是这样,因为害怕回到住的地方还是一个人。
现在年轻人的情感越来越匮乏,很多情感联结都放在手机上了,实际生活中也没有几个能玩的人。一个人飘着,在外人面前,脸上是微笑和自豪,私底下真的很孤单。造成这一样的局面,很大一部分根源在于生活匮乏、社交窄。
期待的那一天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或许很远,或许很近了,我们无法得知,却依旧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