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三十岁前是“庸人”。十四岁起参加乡试,连续七次名落孙山,二十三岁才峰回路转。
进京后存在三大缺点:一,心性浮躁,坐不住,喜欢社交;二,为人傲慢,修养不佳,“高己卑人”,“凡事见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三,伪,言不由衷,语涉虚伪。
三十岁立下“学做圣人”之大志。儒家经典说,“圣人”就是达到了完美境界的人,圣人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万物运行的规律。立下大志后,曾国藩是从以下五方面全方位改造自己:
一、日课
每天读史十页,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非记流水账,而是检索一天的一切言行,按圣人的要求进行比较,深刻反省。并能做到改过勇,改过速。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已”。
二、研几
几就是细节,研几,就是严肃郑重地对待细节。只有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贯彻自己的认识,才叫“实行”。
三、师友夹持
曾国藩曾说,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生长在根根笔直的竹林中,为了争夺阳光,自然也会长得笔直。曾国藩有很多益友,吴廷栋、窦兰泉、倭仁等,他经常将日课送给朋友们阅读点评。“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名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四、恕
曾国藩立誓夜不出门,立誓不再与人吵架,但还是常犯。曾国藩悟到,在一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肯定会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因此不再急于求成,也渐渐修正了自己的圣人观,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如孔子所言,“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五、有恒
曾国藩说,有恒为作圣之基。他“读书不二”,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
以上内容参考张宏杰所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