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又回老家了, 我喜欢回老家。
甘地曾经说过:就物质生活而言, 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 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谁能不顾自己的家园, 抛开记忆中的童年, 谁能忍心看那昨日的忧伤, 带走我们的笑容……”
漫步在这个小山村里, 走一遍童年走过的路, 爬一次小时候经常砍柴、放牛的山,住在老房子里,童年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无论现在在外有多么困苦和艰难,物质上即使失去一切,我都有信心从新来过。也许是因为我原本穷人的孩子一无所有,只不过通过读书洗净了双脚上的泥巴,混进城里, 双脚再沾满泥巴也没什么大不了, 就像我父母说的:没事, 最多再回来种田。抑或是经历过小时的各种磨难,养成了随境而安的性格, 可咸可淡,可苦可甜 。
精神上,我的老家是一个能够让我褪去浮燥, 心静神宁的所在。现在的人重物质而无精神,城里的人有房子而无家园。家园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很多人无法理解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钢琴师为什么甘愿与船同沉海底而不愿下船走进繁华都市。
我五年来,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在老家的山林里建个图书馆(书院),那将会是我和像我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栖息灵魂的地方,“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文平。小车从此弃,书海寄余生”。
五年前的一个夜晚, 我和几个在上海的湖北黄冈籍老乡在黄浦江边聚餐,他们中有经营企业的, 有在大学任教的, 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 推杯换餐, 酒过三巡, 大家年纪相仿, 彼时彼地, 免不了各自回忆一下过往的岁月,然后一番感慨,正所谓:你不知道我奋斗了多少年, 才能在黄浦江边和你一起喝咖啡。感慨之余,陈教授突然问道:读书的时候,你们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现在实现了吗? 席上各位轮流作答, 有说想当老师的, 有说想当作家的,也有说想当科学家的。。。。
轮到我发言的时候, 我突然有点紧张,读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稍稍犹豫了一下之后,我说:我那时最大的梦想是早日实现买书自由, 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不差钱!这确实是我读书时最大的愿望。我从小爱看书, 但没书可看,没钱买书。我读小学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课外书可读,大家都是如此, 偶尔会有同学带来《说唐》、《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连环画。记得四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带来了一本《少年文艺》,班上同学为了争看这本书,几个同学打得头破血流(我是几个中的一个),为了看到这边书, 我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读高一的时候, 我有几次发现我的同桌有点怪怪的, 每次我从教室外走近座位, 他就赶紧匆忙地把课桌盖上,神色很不自然, 我很不解,后来才知道缘故, 原来他有一本《全国高中生优秀作文选》,他怕我看见, 然后向他借。我没有向他借。后来有一次经过一个女同学的课桌的时候, 瞥见她课桌上放着一本《高中英语阶梯阅读》,心痒痒了好几天, 最后鼓起勇气、厚着脸皮向她说我想借这本书读读,没想到她很爽快地就把书递给我了。读完第一册,她说还有第二册和第三册, 问我要不要看??赐炅说诙岷偷谌幔?发现她还《新概念英语》全套,我也都借看了。并且在暑假期间将《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和第三册全部抄了下来。我那时就想, 我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买书自由啊。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 收入还不错, 终于可以实现买书自由了,那些年买的最多就是书了。现在家里书满为患, 小小的书房已经放不下了,如何处理这些书成了一个问题。真的不忍心当废品处理掉。我说到这里时 ,在座的同乡都点头表示认同。他们也经常买书, 怎么处理家里旧书他们也很头痛,经常是当废品卖了。
我告诉他们 ,对怎么处理旧书, 其实一直以来我有一个想法,但一直没有实施。我说: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我老家的山里有两个地方,风水很好, 聚气藏风, 茂林修竹,山泉潺湲。并且还有废弃的旧房子, 稍加改造可以建成山间书院或山间图书馆。建成后,平时可向附近的学生开放。大家以后回老家可以去那里聚会或看书,老了还可以在那里养老。在座各位同乡对我的这一想法纷纷称赞, 催促我早日实施, 他们表示将回家整理好他们的书籍, 将会赠送给我,让我布置到山间图书馆,或者它等建成以后, 他们直接寄过去。随后的五年当中, 时不时会接到他们的电话, 问我图书馆建的怎么样了, 他们将要赠送的书籍都整理好了,他们还告诉我他们还发动了他们的朋友及朋友的朋友捐书,报了具体的数目给我。 我粗略计算了一下,他们要赠送的书一共近八千册。但是很惭愧, 我到现在也没开始启动这个项目,实在有负他们的期望。一直以来被生活裹挟 ,拼命工作,挣几两碎银子, 无法分身,总是回复他们说:快了,快了, 下半年就开始动工........
近乡情更怯,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