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讲话是非常有趣且生动的,他常常会借一些现象来表示内容,或者补充充实,在这篇学而篇的开始,他没有直接就是讲经,而是向我们说了一些旧年代的事,这其实是个好处,让现代的我们能够多了解一些以前的事,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 ? ? ? 三言两语
? ? ? ? 三四教授的遭遇的确令人难忘,不过起名的人也的确是个人才,所谓三民主义与四书五经的教授,可这恰恰是一个文化的可怜,但我想这与教授的教学也是无法分开的,若能讲得活泼开朗些,灵动一点的话,估计也不至于引起学生的嘲笑吧!说道中国文学的再革命,这便一下子戳中了老先生的心,不愧是老先生一开口便直指人心,什么是革命,这问题我自己也想了半天,革命革命,革啥命啊,怎么革,为什么要革,一看老先生说来自易经,我便了解到这应该不容小觑,革命这个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好意思,恕我对易经还没完全看明白,偷偷查了下百度,其实革命的原本是从自然界中得到的学问,四时四季的更替,才给万物有成长的时间,也才有更新换代的机会,而古代的商汤、周武王发动的革命则是从天象得到的启示,最后把它引导到人道上,应用于为人处世,甚至治国安邦,如此说来,革命一词的确非同一般。
? ? ? ? 那么自从白话文的推广以后,中国社会是不是就真的进步了,是不是完全没有坏处,事实如何,估计大家心里有数,首先肯定它的优点,让国家与国际接轨,这是好听话,各个国家的知识文化,乃至语言,也通过这个而得以进入中国影响青年一代,不得不说确实好处还是挺多的,但读白话文的人多了,我们家里的老奶奶老爷爷的学问就听不懂也看不懂了,这突然让我想起现在有许多的小孩子离开家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连家乡话都不会讲了,实在是可怜,不知道以后还能剩下多少方言的存在,这些可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呐!
? ? ? ? 语文的变与不变
? ? ? ? 老先生这里强调了语言的特性,便是变化极快,大概三十年翻一番,现在的社会,估计更快,现在的网络语言便是极好的证明,估计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子孙都看不懂我们说的是啥了,不过中国的古人确实聪明,把文字脱开语言,让它独立于一旁,让它时时刻刻都是常新,不变,让千年以后的人们还能继续拜读,继续于其中吸取智慧,实在是老祖宗对我们的恩待,否则我们的文化无从纪录,无从传承。老先生举例说明,就举个“上厕所”,以前叫出恭,后来叫解手,再过一段时间又叫上一号,确实是变化的速度之快。那会儿的知识分子总是希望求新求变,但大多数基础不稳当(其实我也是基础不好,愧对老祖先),论资格确实排不上号。读到这里,我常常发现大部分人,对于不懂的东西总喜欢去论对错,最后害了一大批人,误人子弟,实在是害人不浅,若能够放下这些成见,好好去了解一番,再作解释与评判也未尝不可。
? ? ? ? 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 ? ? ? 据南老所讲,孔子的思想在唐宋乃至汉唐的时候,很多本来的意思就被人歪曲,解释错误,读注释不如读原文,若把注释当原文,不如无注。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至于四书的改编,老先生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经典本身的顺序是有意义的,并非像我们所想的杂乱无章,它需要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以经的原文来解释上面的或下面的本义,叫“以经解经”,所谓要原汤化原食,原原本本不更改它的客观真理,不加入任何较偏的主观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