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看见一篇文章,是说月薪三千的年轻人没救了,因为这群年轻人不仅没救,还深受成功人士们假意的云淡风轻贻害——人尖们坐着头等舱,拎着爱马仕,涂着海蓝之谜,转头却告诉你说什么,年轻人要自足,静好,不去追那花花绿绿,平淡才真。
怎么讲呢,我觉得文章本心是好的,让刚刚进入名利场的年轻人多擦擦眼睛,别被利益的既得者们迷惑了。在他们月薪三万的时候,告诉你月薪三千的也可以是好人生,其实这种话并不算真诚,对吧,你让月薪三万的人回到月薪三千的生活他们愿意吗,总归是不愿意的。
我起初是认同这篇文章的。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姑娘在朋友圈里分享的时候,我又突然发现,近年来类似的文章是不是太多了,助长了年轻一代,尤其是95后,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焦虑。这种自我价值实现,叫做“我一定要比别人牛X”。
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已经感受到这种焦虑非常严重。按说大家底子都不错,但这里的每个人,永远都会觉得“我没有别人好”,于是追赶,死命追赶,到达短暂的安心过后,又瞄准更高的层次。
就拿实习来讲,我认识的一个姑娘从大一就开始在电视台实习,因为怕被别人的履历甩下,到毕业时拢共在十家公司实习过——前拼后凑,东找西补,甚至同时实习着两家大公司,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了,实习已经成为集邮比赛一样的含义。
这种“赛事”随处可见——不仅实习次数要攀比,拿到的奖要攀比,背的包要攀比,甚至刚毕业的年收入,也是要攀比的。
根本就没个头。
有竞争的味道是件好事,催人奋进。但一个人如果一直处在要跟别人锱铢必较的状态的话,其实是很危险的。
02
月薪三千的时候不能丢了求胜心,这当然重要,可如果把“月薪比别人低多少”这件事看得过重,它又会成为你的枷锁。
你会失去很多平和,失去很多快乐,你甚至会失去循序渐进的耐心,失去理智。像是我那个朋友,同时实习两家公司的那段时间,忙到39度高烧进医院。
我反而觉得,不跟别人比实习有多少个的她,不至于这么狼狈。
我新招的小助理,我的学妹,现在大三,跟我以前一样,非常忙,忙社团,带新人,忙ipg的实习,还在我这边做编辑。
我对她说“你跟我以前很像”,是觉得,她跟我一样焦虑——那种“太怕落后于人”的焦虑,困扰了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很久。
叔本华说欲望是左右摇晃的钟摆,到达了一个满足的顶点却只会是霎时,之后又迅速下跌,需要新的一轮投喂。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它并不美满。
03
从前我们并不懂,能力是可以攀比的,物质是可以攀比的,绩点排名有高低之分,包包和包包之间也可以竞价的,但是快乐不能竞价,像是你能说吃米其林三星的人一定比吃人均50小火锅的人更快乐吗,不能。在米其林三星的餐桌上分手的女生,一定没有跟热恋的,好看的男孩子,你一筷我一勺吃小火锅的女生快乐。
我已经说过多次:快乐才是这世界上真正千金难买的东西。
所以,没有月薪三万的人生,就不叫人生吗?
当然不是。
我周围的,圈外的朋友,也有月薪蛮低的,虽然她们嘴上羡慕说“好想一夜暴富”,但她们过得非???,有一个小的,紧密的朋友圈子,今天火锅,明天蹦迪,周末压马路,平时群聊珠言妙语,都抱怨自己穷,但这种穷,除了让她们暂时买不起chanel和YSL以外,并不伤害她们,并不冲低生活的幸福指数。
拿钱去衡量事业的成功还有点道理,但拿钱去衡量人生的成功就有些片面了。
我非常喜欢那些生活很简单,也很认真的女孩子,就是那种,会把办公楼周围铺上阳光的街道拍得分外用心,稀松寻常逛一次街,会把小首饰小插花买回来收藏,周末在家研究甜品,或约好友几桌麻将,会发大家笑得傻兮兮的自拍的姑娘。
生活的高低,倘若真的有高低的话,真的跟月薪多少有关吗?
其实关系也没那么大吧。
如果你永远想着,别人都月薪三万了,都坐头等舱背爱马仕涂海蓝之谜了,怎么自己还在经济舱灰头土脸,买折扣包包和化妆品,你真的会不太快乐。
而且是一边追赶,一边不快乐。
焦虑可以有,可以保留,但莫须有的,受煽动的,过重的焦虑,会拖累你。
况且,月薪三万以上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成不了少数,又何妨?
做个俗俗气气的,开开心心的大多数,也没什么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