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对成都的向往,是因为赵雷的那首《成都》,我对成都的向往,比那首歌要早,因为我听说那儿的火锅最好吃。我高中时的梦想就是,四川大学的英语系,不是因为我喜欢英语,而是所有学科中,英语是我最强的,比起求学,我更想去四川吃火锅。
可是事与愿违,在那个考大学不容易的年代,我只能上个不入流的大学。这些年忙忙碌碌,那个愿望也就搁浅了。这次双节凑一块,假期的长度,足够我去吃几次火锅,所以没有犹豫,成都走起。
我对成都的感觉,和它这个城市本身给人的感觉一样,属于慢热型。前两天,除了吃到成都地道的串串外,再没有什么让我心动的东西。慢慢地,我去了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青羊宫,都江堰,乐山大佛,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等地方后,发现这个地方,无论是人和环境,还是文化,都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
没有哪一天是特别热,也没有哪一天是特别冷。即使下雨,也是淅淅沥沥的轻柔的打在身上,我索性扔掉了雨伞,就让它洒落在头上脸上手心里。脚下的台阶,路边的青石,公园的水池,都铺着一层厚厚的青苔,让人忍不住摸了又摸。入秋后的成都,树叶和小草依然碧绿如春,没有变黄的迹象,也没有变冷的感觉。
成都的男人,就如它们的气温一样,温润如玉。在买茶叶,古玩,火锅料,麻花时,都是男主人接待的我们,讨价还价的我们一家人,七嘴八舌毫不退让,后来我都有点不好意思,退居二线了。这几个老板却不急不恼,一一给老公和儿子解释,每一种食材制作的工序和选材的不同,它们的价格就会高一点,他们不厌其烦的冲泡一杯又一杯茶,让我们品尝,即使我们抱歉的告诉他,我们不喜欢他的这种茶,他也依然笑着向我们告别。
成都的女人,就如同它的这座城市一样,勤劳乐观。在两个月以前,那儿经历了一次大雨,据说雨水有一层楼那么高,大雨冲走了有些人毕生的积蓄,可是她们依然坚强快乐的活着。有位阿姨大概七十多岁的样子,她每天要从三十里的山上,挑两担无花果来卖,满身都是泥水的她,乐呵呵的给我们讲大水来时,她逃命的样子。有位大姐说她家所有东西都被水冲走了,孩子饿的没饭吃,她游泳去对面超市拿面包,还调侃说谢谢那场大雨,要不她吃不到免费的面包。
无论用多少文字,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对成都的喜欢。只是一个劲儿地叮嘱儿子,努力学习,以后定居成都,我去投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