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重则不威。重,肯定不能当体重大,体格大去理解。
重,指气质的厚重,庄重。
换句话说,不浅薄。
威,威严,威信。
所以这句话很好理解了:
君子如果不厚重,很浅薄,就没有威信,威严。
学则不固。
君子如果不‘重”,很浅薄,那他学习也不会学的牢固。
举个我念书时候的例子,老师课堂上讲课,感觉自己啥都能听懂。一到了考试,坐在考场看着试卷才发现一道题都不会做。
类似“听过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厚积薄发,慢慢吸收,学到手,用得上。
毋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和之前研读的“贤贤易色”一样,解释起来很麻烦。
首先这句话和上一句的主题,厚重,内容上没有直接联系。
其次和下一句“过则勿惮改”也不相关。
所以这句话也有可能存在传抄或者编纂的问题。
看字面意思,这句话很容易懂,别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
这就很麻烦??桌鲜υ谏弦痪浠垢娼胛颐?,君子要庄重,不能肤浅。怎么紧接着的这句话看起来这么势利?
而且就算真的完全按照这句话去做,其实无法交到朋友。
假设我的价值是9,我要交朋友就要交价值10的朋友。
可是价值10的朋友“毋友不如己者”,他不会搭理我,而会寻找价值11的朋友。
于是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得不翻阅整本《论语》,来寻找更多孔子和这句话相关的阐述。
虽然我个人更想一句一句的去“吃”论语,而不是联系整本书去“猜”论语。
有这样一句,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肯定有人有长处可以做我的老师。
哎联系这一句,毋友不如己者,就能解释了。
即:和有长处胜过我的人交朋友,即使在别的方面他不如我。
换句话解释: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这也符合孔子之后说的另一个观点:”见贤思齐“的道理。
过则勿惮改。
有过错,不要怕改正。
这就很好理解了。敢做敢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道理容易讲,真到自己犯错的时候,多数人首先不是想承担错误,而是推卸责任。
承担错误意味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只是碌碌众生。
但其实自己的感受往往没有事实重要,错了就是错了。先勇敢的承认,直面自己的过错,才有一个好心态,才会有机会找出一个好办法。
子贡有一句话可以放在这里帮助加深理解: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