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完洪老师的课,内心的感觉是道理很简单,做起来不易。
何谓认物为我?
你摔坏了我的杯子。
你和我对立,
我的杯子是我的,
你摔坏了,你做了错事。
一句话,三个层次来看,首先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然后是强调我的杯子,我的。最后指责你做的错事说摔坏了我的杯子。
那么哪个环节是认物为我?我想应该是三个环节都存在。
何谓认物不为我?
一个杯子摔在地上,破碎了。
不强调谁的,不计较谁摔的,陈述一个事实,表达自己惋惜的心情。
从此引出我的注意力被什么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是被动的被抓,还是主动想去抓到什么?注意力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最近偶尔会停下来想想,看看,听听自己内在的声音。
每当上班工作时,我的注意力会被各种工作事物抓住,每件事好像都做了,又好像每一件都做的不精,敷衍了事。
每当对话聊天时,我的注意力会被对方的各种情绪抓住,好像很理解他人,在倾听他人,又好像一句也没听进心里,还是执着于自己的评判。
每当一个人无聊时,我的注意力会被渴望诉说抓住,当身边没有其他人,我用写来代替说,对自己说,听自己说。
这些也许就是烦恼的来处,我发现好像很多时候人在当下,而心却不在,并没有真正让自己安住在当下。
如果说有纯粹的自由的注意力,我想一定在每个当下,当下的某一刻当我看到了自己被抓住被困住的不自由时,我才有机会放开自己获得自由。
洪老师用了一个针灸放血的例子,很形象,我自己也颇有感触,就像我们带小朋友打预防针,当孩子的内心没有打针的恐惧,外在适当地转移注意力,我想打预防针时就不会那么鬼哭狼嚎。
前几天去染头发,遇到一对母子,小男孩大概4-5岁,他在妈妈用糖果、动画片、手机诱惑完还是不同意理发后,被妈妈按住,接下来就是生命与生命地抗争,整个房间都充斥着孩子的哭喊声。
当时的我,坐着凳子上一动不动。我思考着要不要插手管一管。
结果是放弃了,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疲惫,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冷漠,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害怕。总之是做了沉默的大多数。
什么样是父母该有的样子和位置?
洪老师的答案是在孩子和世界之间,我们做父母的选择了哪里?
是在挡在孩子的面前挡住世界?还是在孩子的身后跟他一起面对这个世界?抑或是同一水平线站在孩子的身边去面对这个世界?
第一个让孩子看不到真实世界的样子,选择一辈子与父母抗争。
第二个让孩子有安全感地去理解和面对他原本该面对的世界,这样的孩子对父母是信任的,被爱的。
第三个呢?我的理解是让孩子一起承担了些原本父母该承受的压力,也许会过早地压抑了孩子的自由和灵活。
这也是我为何选择这个课程和学习,我会在生活中有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来源于自己内心的不自信不自由,而同步影响了孩子,所以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让孩子获得自由。
九型人格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世间也没有万能的法宝和法则让我们平稳地度过此生,我想唯有觉察和不断地成长吧。
最后说说第二个作业:关于接纳的挑战。在自我觉察中去发现接纳别人的真正挑战是什么?
我想可以用教练的逻辑层次来表达,最开始应该是环境,是不是有愿意去接纳的环境。举个例子:最近007上下楼评分,我很荣幸地被认真的班长大人点评,他在77个人的大群中用大红色的圆圈和打叉评论了我的文章。
在这个公开的环境,被人指手画脚,内心的第一反应很难接纳。然后我觉察到自己心中愤愤不平,身体僵硬,大脑空白,不想在群里有任何回复。
试想如果他单独跟我说,环境改变下,我也许能接纳的好一点。
第二层次是行为,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动作?都会影响我对别人的接纳程度。对我来说,正式无表情的对我说话,我的内心已经开始受到了挑衅?;崛梦揖醯霉叵凳艿搅送?。我们不在是朋友了。
第三层次是能力,能力的概念有些不确定,姑且写写我的理解,倾听、同理、反馈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只是自说自话,我很难接受。
第四层次是价值观,为何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只有当大家的认知和三观趋于相同,更容易接纳彼此,即使这个人不会挑环境,行为也不咋地,能力也不强,只要价值观合拍,我想接纳就有可能。
第五层次是身份,再举个例子,我会发现在公司,几乎领导都是跟领导一起吃午饭,很少看见一个领导每天跟一个下属一起吃饭,也许这就是身份所决定的。
第六层次是灵性,系统,愿景。比如一对离婚的父母,我想如果能够达成一个共同爱孩子的愿景,无论是否各自重新组建家庭,如果孩子能够在父母间自由流动,而且感受到爱,那么分道扬镳的两人也能够实现接纳。
这也是我需要修炼的功课,从一层到六层,想想每一层都如破茧成蝶,唯有经历方得真正纯粹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