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是一部好电影。但我相信原著党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是“不那么满意的”,比如我。
很遗憾,看了《悟空传》小说不下三次的我,觉得电影里的那个齐天大圣,并不是当年感动过我的那个孙悟空。
1
电影里,孙悟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要毁了天机仪,他要推翻统治,他要改变命运。
而小说呢?小说里,孙悟空头戴金箍,被神灵夺走了过去。他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只惊恐、慌张的猴子。但也就是跟着这只猴子寻找自我的过程,才是《悟空传》最打动我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里,孙悟空最大的对手不是杨戬、不是天庭,而是他自己内心的彷徨和迷茫。孙悟空明白自己是谁的过程,就是《悟空传》借西游探讨人生内核的过程。
小说里两个孙悟空来回切换,一个循规蹈矩地护送师傅西天取经,一个藐视神明一棒打死唐僧;一个向残酷的等级制度低头,一个在永恒的战斗中坚守自己的骄傲……
他们真实又虚幻,对立、战斗,最后消亡,精彩又悲凉。大战最后关头,如来出现,用五行山压制没戴金箍的悟空,但后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跳出了五行山。
头戴金箍的孙悟空胜了,走向了虚无。但选择死亡的那个,守护了信仰。后一个孙悟空显然是真正的英雄。因为现实中的我们,大多做了前者。
2
电影版《悟空传》讲的是对抗宿命和权威,但小说《悟空传》真正讲的,其实是人生。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矛盾斗争,本质上是一个人成长中被社会同化的纠结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最难的并不是对抗天庭,而是摘下金箍。
如果说天庭是已经成熟的社会体系,那金箍实际上就是这个社会用来制约我们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准则、一种期待或者是一件你在乎的事,一个你在意的人。
反抗本身是容易的,真正难以承受的是它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你可以不结婚,但你的父母可能要跟你一起被别人指指点点,你可以不在乎这个社会的功利标准,但你不得不承认你的孩子将活在这样的标准之下……
很戏剧的是,这部在原著粉看来很残缺的《悟空传》得到了原作者的“认可”。今何在觉得这样拍才“尊重市场规律”。
写《悟空传》那年今何在24岁,不在乎书能不能卖出去,不在乎别人怎么看。40岁的他对记者说,“但是现在做一部电影,不是你自己投钱,你不能想拍成什么样就什么样?!?br>
3
写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全都烟消云散?!钡娜?,如今说,“只要你还是凡人,就摘不下金箍?!笔翟谑悄蟮姆泶?。
有人质疑今何在的初心,有人追问今何在,今何在?但正是他做的这个选择,反而更让我看清,《悟空传》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明知不可为而为,明知没有结果,还是要战斗。
人的一生,会做很多徒劳的事,付出很多,未必有好的结果。但就是有些人会选择战斗,选择坚持。
我见过一个离婚的姑娘,丈夫犯法被抓,因为孩子到了读书的年纪,她选择离婚,但她说,因为还爱,所以还是会等。
我见过一个年逾七十的老人,原来是海军记者,后来自学法律过了司考,每次到法院都会给法官带他参编的杂志。
我见过一个“吹毛求疵”的律师,拿着一个真空包装的腊肉要告沃尔玛,因为里面有一根头发,他说,问题不论大小,有问题就要告……
孙悟空其实没有改变世界,直到最后也没有。但是,他宁可死,也不肯输。他说,“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斗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br>
我不知道花果山最后会不会开满鲜花,但我知道,只有有人还在坚持撒下种子,齐天大圣,就永远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