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洁输了,阿尔法狗又一次证明了人工智能的优越性,这个结果似乎是在意料之中,但也正是这个意料之中的结果,一方面让人类欣喜,另一方面也让人类恐慌。且不说会不会出现类似《黑客帝国》等科幻片出现的灾难,就论目前,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替代了人类绝大部分任务和工作,人类还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
作为教育者,我更关心的是,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教育何去何从?
问题一:人工智能能够做更高级运算,能够记住更多内容,甚至能写“毛笔字”,写诗写词,那么,我们学习还有什么用?学习干什么呢?
问题二:人工智能能够大范围使用,可以根据孩子特点个性化提供教育内容,那么,教师还有什么用?
想想这两个问题,真的很让人恐惧,人类真的是世界是主宰吗?好像并非,别说是这世界的主宰者,是否是自己的主宰都很难讲。从教育的角度,似乎也挺可怕的,说白了再努力学习还不如机器人学的好,再努力工作也不如机器人做的好,再努力教也不如机器人教的快和好,那么教育还有用吗?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在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教育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甚至有些号称要代替现在的教育体制。如盛行的Coursera和可汗学院等互联网课堂,我真的可以足不出户拿到英美顶级院校的毕业证。想想,也真的很厉害呢。不过,教育真的是如此吗?真的会被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代替吗?!
其实,从目前看,不太可能,至少短时间内不太可能。
首先,因为教育≠教授知识,学习≠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或者说教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小方面,而掌握知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
如果学习仅仅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的话,教育就是将知识最大限度的让孩子掌握,高考的题海战术也是最好的方法,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我们一直诟病的教育方向。显然,这是不对的。
所以,问“人工智能”能否替代“教师”,那就要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了”。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是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如果我们接受这才是教育的目标,那么,“人工智能”最多只能是起到辅助作用。
反过来讲,也是跟家长和教师们提醒,咱们所谓的培养,是培养“能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工具”还是“无可替代的心智健全的人”呢?有时候真的很难讲。
其次,人是高智能生物,但是这个高智能不仅仅是在智力上,还有情感上,这是其他生物没有的,也是人工智能需要突破的。
“感受”是智能目前无法达到的,而且即便能够达到也没有意义,而“感受”确实如此重要。
毋庸置疑,现在让人工智能写一篇美文,可能会有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更美的句子,但是写出来就足够了吗?人工智能无法感受这样的美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感受。
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走向心理咨询领域,像“大白”一样,甚至比他更贴心。但是,他是否能够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如果没有痛苦,快乐从何而来?如果没有快乐,人和机器谁才是真的“机器”?
还记得富士康的“十连跳”吗?想想会有一些反思吧。
即便有人工智能,我们依然要带领孩子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感受痛苦,感受一些人类应该有的所有感情,然后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这个,是人工智能无法理解和真正解决的。也是目前教育应该追求的。
李连杰曾经是影片中有一句话“我在寻找人类最基本的东西——感觉”,是的,没有这东西,好像我们也是“白过”了。不过,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似乎并没有去教育这些,而在培养“可以被智能机器人代替的工具”,我们应该醒来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工智能的确能够提供这美酒,但是却无法代替人类去体会山水之间的美。我们也不能放弃这样的“特权”。
第三,哲学的终极问题,真的智能必然会去思考。人类发展其实只是在寻找“我是谁”的答案的过程,哪一天找到了,人类也是该终结了吧。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成为了智能,它也回去寻找。我们都无法找到的答案,我们能指望着有一天我们造出来的工具为我们找到吗?显然这个哲学问题不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工作范围,但是确是我们最应该教育到孩子,让一代代人不断去寻找的,因为寻找的过程意义才更重大。
再次抛开人工智能,我们的教育?;皇潜蝗斯ぶ悄芩妫?,我们一直所谓的“教育”真的是在培养“人”吗?
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发达到人类不用生孩子,从受精卵开始完全在育婴箱里,一个完美的智能机器人来照顾孩子直至成人,没有痛苦,没有苦恼,没够压力,没有邪恶,没有黑暗,一切都是美好的……
不过,亲爱的读者,你不觉得这有点像《圣经》中的伊甸园吗?未来的伊甸园会有那条邪恶的蛇和智慧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