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日本社会学学者上野千鹤子老师的书《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其实,就我目前的思考来看,还没有到可以做评论的地步,而且对于本书,我也没有可以作评论的立场,反倒是上野老师在本书中的讲述和在现实中的发现,让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似乎激活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觉醒。
虽然本书实在谈论日本社会的厌女症,但我觉得同样也适用于我国。其实,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糟糕,并不是因为上野老师的撰写水平(此处并没有丝毫怠慢之意),而恰恰是上野老师贯通古今,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认清了我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存在的一种真相。
因此,我做了很久了思想挣扎,趁我还没有进入“休眠”状态之前,就这一社会现象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思考。仅仅是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诸君且当看戏罢了。因为我无法也没有想去改变诸君的内心所想,正如大家也没办法强制我去接受你们的思想一样。因此,能相互理解,互通有无已实属不易。
什么是“厌女症”?
厌女症,也称女性贬抑制。
社会学家Allan G.Johnson的解释是:misogyny is a cultural attitude of hatred for female because they are female.(厌女症是一种文化态度上对女性的仇恨,就因为她们是女性)
这种情况通常是指男性对于女性的贬抑,但在女性之间也存在着贬抑女性的概念(即同性贬抑),甚至女性自身也会存在自我贬抑。
日文中,用汉字“女性嫌恶症”来表示。
古希腊文学中早已初现端倪。
亚里士多德就曾被指责为“厌女者”。他曾用大量的对比来阐述“女人不如男人”。他把女性看做是劣等的,并且将他们描述为“残疾的男人”(这在厌女一书中也有引申,即女性被看作是“阉割后的男性”)。不只男性有这样的看法,甚至女性自身也会将自己视为不完整的。
厌女症存在于整个社会中,不分年龄,性别,场合,甚至教育程度。
之前和一位男同事聊到近期发生的女性乘坐出租车被骚扰的事件。男同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女生穿着太过于暴露,不骚扰她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观点,向来自持没有什么能让我意外的,结结实实地被气得深吸两口气。女性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她自己的选择,是自由是权利,但男性去骚扰就是犯罪(无论女性穿着打扮如何,都不能成为被冒犯的借口)。
加拿大有一个博物馆,里面展示了一些女人,甚至是小女孩遭受强奸时所穿的衣服。让人意外的是,这里面没有一件衣服是所谓的“暴露着装”,甚至还有宽大的运动服,即使这样也没有逃脱被强奸的噩梦。由此可见,只要想实施犯罪,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所谓的女性衣着不检点,或者她看起来就是个不守妇道的女人等等诸如此类,只是借口。施暴者往往习惯于将错误的源头归咎于受害者,甚至局外人有时候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这种倾向在男性实施强奸中是最为明显的。特别是当受害者是一个女性,如果是穿着暴露,身材标致的女性就更不难理解她遭受侵犯的原因了。
这就是厌女症的一种表现。
有时候女性自己也会在意自己是否穿着太过暴露,而收到不好的评价或别人有意无意的骚扰。这时,有些女性就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一种厌恶,痛恨自己身为一个柔弱的女性,有的女性在新闻上看见别的女性被性侵的报道,就会萌生出报名参加一些防身术的培训,希望在遭受危险时能够自保。
之前看过一个接头采访,一个女生对于“下辈子你想做男生还是女生”的回答。她的答案是“男生。因为这样我就可以伤别人的心了啊?!彼淙豢此仆嫘?,但眼中的悲伤是掩饰不住的。
往另一个方向去思考,大概是在恋爱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爱,才变得对“厌女症”这一社会症状感受颇深。从这一层面来看,我自己也是狭隘的,单凭恋爱中某些感受的缺失,进而转向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敌意”,想来这又是一种自我嫌恶吧。但倘若在一段关系中处于上风的是女性,她似乎对厌女症的感受没有那么明显,至少在这方面是不高的。
在各式各样的关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厌女症。
马路上,当绿灯亮起,前面的车子仍然没有要走的意思。后面的司机嚷着“肯定是女司机”,同时超车去前面,转头一看是一位男士,“哦,光顾着看手机了,没有注意信号灯变化吧?!碧热舨轮惺桥净?,便露出“果真如此”的表情。
也有人在谈话中表现出“你真是太不知足了,你看看印度,那里的女性生活得是什么样子,社会地位又如何?你现在顺利毕业,找到工作,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相比较来说,中国的女性太幸福了,你提出这样的要求未免也太贪心了吧?”
我觉得有这样的想法是可悲的。正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样子,才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概念,唤醒了我内心的意识,我们的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也在前进,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拿自己的所长去比别人的短板,这不仅没有可比性,反倒会陷入一种自我麻痹的状态。我们在思想上落伍了,社会也不会取得太大的进步。
在这中间,我有十余次想要放弃,想着这样的思考有什么意义,放在台面上又有何用?改变不了的依旧无法改变,我也太不自量力了。这样的想法反复拖沓着我的进程,我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这也是我的“自我嫌恶”吧)
正是因为知道了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才想要更深入地去了解。
上野老师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也提到了“厌男症”的存在,这一点我也有所耳闻。
男性在这个社会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不论在什么场合下,男性就应该是刚强、坚毅的角色,力量和权力的象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并非每个男性都是如此。
“沉默的天使”里面有讲到家里的男孩子一旦呈现出女性化的举止特征就会父母被训斥,甚至毒打,断绝关系。这样的男孩也被认为是有精神疾病。其实,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固有印象才是使得我们不能理解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源。男性也可以是温柔的,女性也可以是坚韧的,而且这样的特性往往也不是一直伴随其自身特色存在的。在不同的场合下,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有区别的。
讲述这些并不是为了改变什么,毕竟只是一些浅薄的反思和感想罢了。
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厌女症社会,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我没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社会。我一方面不想承认,但内心会有一种羞愧感。另一方面,我想做点什么,又不知道能做什么来改变,哪怕是细小的改变,这让我有一种无力感。
以上,我只是提出一些思考和自己的看法,虽然看起来带着些许愤懑,但我依旧怀着小心翼翼的态度来讲述我所见到和感受到的。至此,我承认我仍然是无法跳脱出来的那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