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篇:不走寻常路
?
今天是3月26日,穷游第37天。
昨天在高处俯瞰了梯田,今天我突发奇想,想走进梯田里瞧瞧。于是,我就跟客栈老板打听、跟当地村民打听,愣是打探出一条从客栈到坝达的小路。
这小路是村民们平时下田趟出来的,又窄又泥泞,有的地方甚至看不出来是路,长度得有七、八公里??驼焕习迦拔冶鹑ィ乙庵炯岫?、非去不可。
我有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自虐倾向啊?
从早8点出发到下午4点多返回,我用了整整八个多小时。这一路,不仅是泥泞、漫长,还有迷路、摔倒和爬陡坡,可谓历尽艰辛啊。但我觉得收获满满,比昨天刺激多了。
小路的起点是距客栈仅一公里的箐口村。箐口村并不大,仅有200多户人家。我以为我只是路过而已,可没想到这村子给了我很多惊喜。最大惊喜就是我在小小的箐口村、居然迷路了。
箐口村是典型的哈尼族村寨,村里到处都是抹着黄泥颜色外墙、盖着茅草顶的蘑菇房,到处都是四通八达的小巷。放眼望去,每条小巷侧面都有水槽、哗哗作响;每条小巷形状都差不多,弯弯曲曲、通向各个方向。
我不断问路、不断尝试,其中两次走回村口的停车场、三次重复到达村里的活动广场。
虽然在村里迷路了一个多小时,但我一点也不郁闷,反而特开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几乎逛遍了全村,不但看到了哈尼人民的生活场景,还了解了很多哈尼文化。
比如活动广场有座戏台,上面写着“哈尼哈巴传承中心”,您知道什么意思吗?
如果不是逛了村里的“村史馆”,我也不知道。但看了我就知道了,“哈尼哈巴”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哈尼族的一种古老民间歌谣。它不同于山歌、情歌、儿歌,而是类似于我们的“红歌”。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劳动、宗教祭祀、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是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一种传统歌谣。
在村里晃悠了一个多小时,我甚至还跑到村外、沿着梯田水堤走了一圈,但还是没找到路。最后,终于碰到一个明白人,他告诉我广场边上有条小路、可径直向下;过了一条小河,就能到达对面的麻栗寨,然后就是坝达。
二话不说、长话短说,我抬腿就走。
开始时,层层梯田还在我脚下;渐渐地,梯田就在我身边;到后来,许多梯田都在我头上。过了小河,就是一段又陡又长的山坡。
沿途,波光粼粼的梯田美景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窄窄的田埂、游在池水里的稻田鸭和大鹅,还有村名们辛苦劳作的场景。另外我还有一个奇怪发现,就是在梯田里干活的几乎全是妇女,没看到几个男人。这莫非也是哈尼族的一种文化?
历经四个多小时的跋涉,下午两点,我终于到达了麻栗寨。
麻栗寨有1000多户人家,比箐口村大很多。但麻栗寨已有点现代,少了一些古朴,只有孩童依旧天真。
我觉得意思不大,直接穿过了麻栗寨;爬了四十多分钟山路、抵达了另一个小寨。
刚进寨子,就有一位哈尼兄弟热情招呼我,还邀我到他家吃饭。我婉言谢绝,并回敬了他一根烟。他非常高兴,比划着手势跟我说:互相尊重。
出了寨子,我又遇到一位哈尼兄弟。他跟我说:“不要坐飞机,坐客车、坐高铁”。当时我没听懂,后来反应过来了,他是指最近刚发生的飞机坠毁事件。
路遇两位哈尼兄弟,让我感觉非常暖心,也为我此行留下了一份美好记忆。
接近下午四点,我终于呼哧带喘、从山路爬回马路。定睛一看,哈哈,我又来到了坝达观景台。
坐在凉亭中休息,我非常感慨。
游记中,我轻描淡写千八百字、就把整个过程写完了;而实际上,我是徒步十多公里、跋山涉水、历经七个多小时啊。这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休息了一会儿,我一步都不想走了,准备花钱乘车。
收费站帅哥告诉我,见面包车就招手、收费10元,可我等了半个多小时、连面包车影都没看见。
最后,终于来了一辆面包车,我一招手、它就停了;但一上车才知道,人家不是干营运的。是好心的傣族师傅免费搭我、把我送回了客栈。
哈哈,这一天玩的,虽然比昨天累,但我深入山谷、与梯田做了一次亲密接触。我还看到了民风民俗、感受到了哈尼人民的辛苦,更切身体会了哈尼兄弟、傣族兄弟的热情与质朴。而这些,都是正常观赏所做不到的。
只看风景,那是表象。内里乾坤,才最值得回味啊。
【这两日花销:住宿两天70元,买一堆方便面、面包、烤肠、啤酒等78元(为什么吃这些,明天小结时说明),合计148元。总计仍然超支136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