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最后的棒棒》的导演何苦还叫何长林,这个从山城重庆的一个偏远县城出来的贫困孩子,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努力,从军几十年后,当上正团级的军官。
就在春风得意,为家族争光的时候,何长林打算转业,父母老泪纵横的劝说,何长林依然坚持自己想要做的事,他打算拍摄重庆最后的棒棒,记录这个即将被时代所淘汰的一群人。
从此之后,他化名成何苦拍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若干年后他也许会反问自己,你这又是何苦呢?
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纪录片可以说是付出最多,但回报最低的一种电影形式。和一些商业片对比,纪录片的票房可能不如一部商业片的零头,甚至纪录片的成本投入不如一个小鲜肉片酬的零头。
这或许是中国纪录片最大的困境,找不到投资,拍摄时间长,回报率低,最要命的是得不到观众的认可,观看人数寥寥无几。
这个时代,有谁会去关心生活在最底层的棒棒们的生活,年轻人宁愿在自己的爱豆身上花钱,可能也不愿意同情一个上谁在天桥,孩子上不起学,吃不起饭的家庭吧。
关于棒棒的纪录片,之前也有很多导演尝试。但拍摄难度之大,条件之艰苦,大多数导演都坚持不了。我想如果不是何苦对棒棒独有的情怀,以及军人敢于吃苦的精神,他或许也坚持不下来吧。
何苦并不是专业导演出身,于是就用最土的方法,他和花2000多元挖来当地婚礼摄影师一起住进了贫民区,那里是棒棒人群的主要聚集地,换句话,这里就是城市最繁华处隐藏的无人关注的贫民窟。
这条小巷叫自力巷53号,横穿一条马路就是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商业区,那里高楼林立,而这里却是破败不堪,触目惊心,广告牌摇摇欲坠,店铺简陋破烂,这里的人为生活苦苦挣扎着,难得的是这些从事棒棒的底层人物里,眼里还闪着光。
很快,这里的棒棒们开始走进了何苦的镜头,为了亲自体验这种生活,何苦干脆自己学会了棒棒,和老黄,老金,老甘等人一起揽活讨生活。
我们看到贫穷或许心里生出的更多的是同情,或许不能感同身受。何苦为了更好地去理解这些底层人物的坚持和挣扎,他加入了棒棒,和他们住在一起,一起去建筑工地干活,我觉得这样的导演特别值得尊敬。
在卧底了十三个月后,这部记录棒棒生活的记录片《最后的棒棒》诞生了,而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然导演不懂什么拍摄技巧,但这部纪录片难得可贵的真实和真挚,这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已经是最好的评价了。
很多人劝何苦的电影要不改期再上映吧,放在8月17日上映,众多暑期档热门大片夹击,这部电影根本会没有票房。
何苦却觉得,既然定好了日期,那就不再更改,于是这部没有什么宣传,没有买排片,没有买评分的电影上映了。
结果也可想而知,同天上映的有梁朝伟的《欧洲攻略》,吴孟达的《新乌龙院》等,《最后的棒棒》排片仅0.3%,截止目前票房仅24万。
但我依然觉得,正是有这些坚持拍纪录片,不追求商业利益的导演,中国电影才会更加可爱吧,这或许是作为中国纪录片最后的一点尊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