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为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我们选取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当代七个时期,为你展现山水画艺术独特的魅力。
先秦两汉绘画艺术中,孕育着自然山水的因子,但仍然只是人物画这一主流地位的背景和陪衬,从附庸的地位挣脱出来,进而形成为独立的山水画,则始自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最典型地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变化的是东晋的顾恺之。
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于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决定的——为政教服务,“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
隋代的山水画比南北朝时期作为背景的山水“群峰之势、若全饰犀节,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的面貌有很大改变,各种不同景象的形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画面里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表映出当时观察与认识自然景象的能力和表现技巧都比之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游春图》 隋 展子虔
绢本、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矣们嗦套胖厣剿?,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
绢本设色
101.9 x5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而蓬勃的发展。虽然早期山水画还残留着从人物故事分离出来的痕迹,在表现技巧上也多继承前人青绿工细的体制,但着眼点已明显的集中在道释和历史故事,而且着意于表现山水的秀丽和春日的明媚,表现山川景致及寄寓的情思,表达了当时士大夫追求山水意趣。
《匡庐图》
五代荆浩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水墨或青绿为主,在屏障上择写大山大水或松石的基础上,一些画家深入于大自然中,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峻岭和秀丽的江南山川,前者以荆浩、关同为代表,后者首推董源巨然。荆浩出身于士大夫,唐宋战乱中在太行山隐居,善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代表作《匡庐图》
宋 李唐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万壑松风图
宋代著名画家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是宋高宗南渡前较晚的李氏山水的代表作,与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万壑松风图》经宋内府、贾似道、明内府、梁清标、清内府等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由于元代民族关系复杂,汉人的地位低微,士人以隐逸为逃避社会政治的手段,寄情于山水之间,却暗含了艺术创作求美的本质,也使元代山水画具有了追求高远却不落俗套,绘画中心远离京都,在力求古雅的过程中发现并弘扬了南方画派的特点。
《山弈候约图》
辽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06.5厘米横5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山弈候约图》于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婊嬗蟹迓颓桶?,杉松茂密,厅堂深锁。岭坪上两人对弈。山门外曲廊相通。一长者策杖前行,尾随二童,一负葫芦,一负琴囊,为赴约入山而来,巧妙地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隐者生活画面。辽代卷轴绘画作品传世不多,《山弈候约图》虽无作者名款及印记,却是辽代早期墓葬出土,制作年代是确实可考的。此画为研究中原和契丹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明清两代,画家众多,画派丛起,画法变新,明清的画家,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传统模式,多强调自由安排和主管的审美感受,突出笔墨情趣。
《深山秋水图》
石涛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时境的变迁,中国山水画也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审美状态。当代山水画和传统山水画一样,都是该时代的精神和审美的体现和代表,它受到以数字、信息为特征的网络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呈现立体的、多元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