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
找到驱动公司增长的关键指标
尝试把公司的收入公式写出来,这样就能看清楚商业模式里核心驱动指标是什么,通常可以在财务报表中找到这些关键指标。对于没有或财报不友好的公司,可以结合第三方资料,或根据行业水平来估算、根据上下游客户推算等,来尽可能靠近各项指标。
对大部分处在增长中的公司来说,是多数指标相对静止,有一个核心驱动指标在带动公司成长。
同质化竞争下的商业模式观察
单纯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好坏,不体现竞争的强弱;没必要把每一个公司的成功归结于商业模式。
看似同质化的竞争力,看似同样的商业模式,不同公司战略定位可能不同,且在以后的战略执行中,放大这种不同。
在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不要被行业的领导者的思路带着走。
找到公司的护城河
护城河是动态的,不是一直可依赖的。
巴菲特的经典四要素
1.要素一是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无法简单用钱来衡量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品牌和专利。其中专利建议作为一个动态指标来看,因为它背后体现的是公司持续的创新能力。
2.要素二是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
- 规模效应,就是规模越大,效率越高:比如共享单车;
- 双边经济模型:比如出租车、专车领域、酒吧;
- 网络效应:比如社交类产品。
3.要素三是用户转换的成本
转换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先发优势的稳定性有多强。
4.要素四是提供这个产品的成本
在面临同样的产业环境时,成本领先时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
利润率是第五个壁垒
利润丰厚的地方竞争者一定很多,与其让竞争者瓜分市场,领先者还主动降低利润率,来获取更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现实里一家利润率低,但有竞争力的公司往往有个“后手”,就是靠前端的低利润率模式,有能力带出后端一个赚钱的模式。
分析公司护城河时也需要考虑资本的要素。资本市场的火爆会加大一个公司塑造护城河的难度。
用财务数据支撑你的判断
财务数据是支撑护城河判断的重要论据。
如果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是品牌:就要看跟同类产品相比,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不是有更高的定价和更低的销售费用;
如果一家公司有规模效应:就要看它收入的增速是不是快于成本的增速,利润率是否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有多边网路效应:通常它会有快于行业的客户数增长和边际递减的成本;
如果一家公司的壁垒是转换成本:就看它是不是有较高的重复购买率和较低的营销费用;
如果一家公司有成本优势:要去验证它是否相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费用率。
洞察公司的“人”和“制度”
一般而言,二级市场更看重制度,一级市场则很看重人的作用。
大量例子表明,新兴的行业和公司,人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成熟的行业和公司,更有赖于制度。
观察管理层言行的三个要点
- 管理层究竟是怎么对行业的趋势做出反应的
1.最有前途的管理层都在引领行业;2.普通的管理层至少会时刻跟踪行业的热点并积极应对;3.比较弱的管理层们的发言和几年前没什么太大长进。
- 管理层的基因
一个公司的基因由管理层的基因决定;重点关注管理层言行之间是否一致。
- 管理层对风险的预判
看管理层洞察到的风险是否领先于市场。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股权结构来观察,值得关注的指标包括核心人物持股、重点员工持股、公司的投资人等情况。一个健全的股权结构会为公司的成长保驾护航。
观察人的一个诀窍:去看这个时代高水平的牛人都往哪个行业、哪个公司跑,那一定是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至少是中短期的趋势。
观察管理制度的两个要点
好的管理制度首要是要避免或解决组织过大带来的低效。
在有限的信息下,通常从两个方面去衡量一个公司管理制度的好坏:
1.观察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公司管理经验的最好凝结,是一个公司的价值观。
2.跟踪公司的人效比
即每个员工平均为公司带来了多少的销售额或业务量,它的变化趋势侧面反映了公司的组织效率。
方法论和总结
七个锦囊
1.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抱着质疑的态度去了解第三方信息。在搜索上有几个技巧:
优先要找到的是尽可能详实的信息,而不是碎片化的资料;
微信搜索,针对聊天记录、收藏、公众号、朋友圈等去抓取信息;
财务分析,通过券商研究和第三方研究来获取研究报告。
2.将你的思考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我们要关注历经时间考验被验证过的思想,而不是快餐式的时髦商业理念。
3.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帮我们真正理解一家公司
培养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手感,建议从自己的公司或自己熟悉的公司开始,很多东西的规律是相通的。
4.保持用最基本的方法寻找答案
遵循一套非常朴素的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
5.尽量不要预设结论
尽量不要让第一印象影响了后续的判断。不然会形成“选择性偏差”。
6.有框架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框架
商业市场并不存在一个精确预测的模型,设立框架的目的是打破这个框架本身。
7.集中精力办大事
要拿出相对整块的时间和集中的精力来分析和了解一家公司。
整体回顾
我的Github有更多笔记的PDF版本,欢迎查阅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