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命途多舛的“郡城门户”
珠江口是个有故事的地方,特别是狮子洋出海口。不说其他,仅是“虎门销烟”就足够那些广州城里的“讲古佬”发挥一阵子了。
但“虎门销烟”过于宏大,这里不叙,只说那座曾见销烟升腾而起的一座小山——莲花山,人们称它为“虎门捍山”。它耸立于珠江口狮子洋畔,是狮子洋西岸的制高点,最高峰海拔108米。
那个时候,莲花山已是广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标。它属于广州城的镇山之一,被赋予了风水、祈求文运的文化意义,并是通往广州城的航标之一。山间所建的莲花塔,与城郊的琶洲塔、赤岗塔一起,在“省会水口”处共同护佑省城广州。塔旁建有莲花城,属于清代的军事建筑。
300多年前,广东有名的文化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不吝笔墨称赞这座山是“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一郡风水之所系。这也是莲花山所获得的最高评价。
但是,此时,这座面积只有2.33平方千米的山体,却有近1/5(集中于山体东侧,靠近水道)已被人为掏空了。那些构筑山体的岩石,多被用于建筑官府、街市、祠堂、庙宇、墓穴等,所以人们称此山为“营城之源”。其中,最早破坏山体的人,现在可确认的,就是南越国的当权者。山中的石料被一锤一钎凿下后,通过水路运到城中,建成南越王宫殿及南越王陵墓。
此后,来此采石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在明代,盗采者以建筑炮台的借口,疯狂盗采。明中后期以来,地方官府、茭塘司的有为士绅及地方宗族人士等积极推动封禁,但仍难阻零星的盗采。及至乾隆年间,当地有识之士眼见山体采凿伤残厉害,再以“以厚省城地脉”为名,上书政府要加以“勒石永禁”,并严查严。从这个时候开始,莲花山才不再有锤钎之声。
如今,从山南的莲花岩起,偏东至莲花山渔港基地,折而向北延伸,长约3000米的地方,留有开采后的伤痕累累的山体,开采面平均高约25米(局部达40米)。现在,这里成为“古采石场遗址”,是莲花山的核心景点。
│贰??与粤北丹霞山是兄弟
从地质上看,莲花山原来只是南海海面上的一座小岛。沧海桑田,海水退去,陆地抬升,岛屿成长成为陆地上的丘陵。因为曾在水下,石体上附生大量的蚝(又名“石蛎”),故名“石蛎山”。后人不知其故,改“蛎”为“砺”,称“石砺山”,还附会是所产石宜作磨刀石(称“砺石”)之故。清代时,因山上有石状如狮子,故又称“狮子山”,对面的水道则称“狮子洋”?!傲ㄉ健敝渤鱿钟谇宕褂闷德什患啊笆律健?,及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成为主名。
显然,这座山能成为广州的地标,恰到好处的地理位置是主因,但也有它自身的独特魅力。
莲花山由48座海拔30-90米的低丘台地组成,山体的岩层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有1亿年的光景。就岩层的形成时间看,它与粤北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基本一致,且都属丹霞地貌构造,所以可称是“兄弟”。
但是,丹霞山的丹霞地貌是自然形成的——山体抬升,垂直节理发育,加上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遂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而莲花山的只是人工丹霞——人们采石后留下的“杰作”。即使在自然状态下,它也可能没法像丹霞山那样自然形成丹霞地貌,因为这里的岩层受断裂的影响,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难以出露地表,领略风雕雨塑。正是这样,它才被人们作为建筑材料使用。从另一个角度看,莲花山也是幸运的,因为人工凿石,它深藏于土层间的美丽容颜得以惊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