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姐说当你准备成为一名写作者时,为了写作的阅读有它专属的精读法。第一,精读目录。一本书的目录/提纲就像是建筑的设计图,通过读目录能够知道作者是想盖一个什么样的建筑,组织和格局是如何设计的。第二,精读作者前言,了解作者背景。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写作动机和使命,信仰和理想,观察他为什么要这么写。第三,精读华彩部分,无论是人物、对白、场景转折,还是细节描写。打动是深刻记忆和纳入体系的前提。接下来,将从目录、前言、华彩语句三个方面,精读《了不起的我》这本书。
一、目录&&提纲
????????书的名字是《了不起的我》,副标题是:自我发展的心理学。首先,我觉得书名起的比较好,《了不起的我》能够迎合大众焦虑但想突破的困境和心态,副标题点出这是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如果书名直接是《自我发展心理学》,我想很多人就望而却步了,可能心理学会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偏见。
????????这本书采用的是分——总的叙述方式。将自我发展的道路从4个方向展开——开启行为的转变、推动思维的进化、发展关系中的自我,走出人生的瓶颈,分别对应书中的前四章;第五章—绘制人生地图,阐述自我发展的四个方向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有些转变也仅仅发生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关注自我发展要关注所处的人生阶段这个大背景。
关于行为的改变
????????一个人要想改变首先是行为上的改变,比如减肥、瘦身、换工作、精力管理、控制脾气,整理情绪,好好和亲朋好友相处等等,都是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又对自己的人生有追求,所以想要所有改变和突破??墒?,所有的改变都如此的艰难,可能还没有好好的开始就放弃了。
????????这一章告诉我们改变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举了骑象人与象的故事,代表理智和情感(大脑),理智上很想改变,但是情感上总是半途而废。其实大脑是趋利避害的,会沉浸于已有的经验无法自拔,不敢跳出舒适区,因为这样会让大脑产生失控感,所以这就是改变这么难的原因。
改变的本质:摆脱旧经验,创造新经验,新行为,让大脑慢慢觉得可控。那怎么创造新经验/行为呢?
1.心理上要克服恐惧——心理免疫X光片,了解自己真正怕什么?比如我如果惧怕当众或者在权威人士面前表达,很可能是我从小有一个一直否定我的家庭环境,说什么都是错的,以至于不敢挑战权威......
2.看清自我限制的规则——检验人生假设
3.迈出第一步——小步子原理,比如不想跑步,那就先穿上跑鞋,走出去可能就开始跑了,不想锻炼就给自己只做1个仰卧起坐的目标,真正做起来肯定就不止1个了等等;
4.让新行为成为习惯——培养“环境场”,比如看书就要去图书馆,加班就得去办公楼,想要做什么就加入什么样子的组织,这样的环境场更有利于新行为养成。
关于推动思维的进化
????????驱动行为上改变的内核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能够塑造经验,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是积极的,有的人是消极的解读,不同解读就会引发不同的行动。
? ? ? ? ?心智模式分为成长型心智模式和防御型心智模式。成长型心智模式不仅仅持续学习的心态与意识,还指你面对困难与挑战的态度,是认为能力是天生不能改变的还是可培养的,遇到失败就悲观否定自己能力与价值还是直面问题找解决方案,把困难看成是一次成长的机会。防御型心智模式做事情会趋向于防御和静止,做事情会考虑怎样能回避伤害,如果对自己不利,就会不行动,同时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 ? ? ? 我觉得自己上学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僵固思维的人,从小生活在父母与别人家孩子比较的状态中,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同时看到别人上进、进步会有很强的嫉妒心理,一直认为自己不聪明是个努力型选手,非常羡慕比自己聪明,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好成绩的人,自己的努力也一直有进步和收获,但却认为努力不值得一提,所以会在谈话中刻意淡化自己的努力,刻意表现出轻而易取获得或者一副平常极其不努力的样子。
? ? ? ? 有了成长型思维,有了目标,如何转化为行动?答案是“控制二分法”,思考哪些事情是自己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把精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中,制定计划——>行动。不要思考事情的重要性,而是思考事情是否可控,因为思考重要性就会陷入对结果的担忧,而思考可控时,才会聚焦在此时此刻的行动。
关于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认知误区:我们总以为有一个稳定的,一直不变的,独立于他人的自我,但实际上自我存在于关系中,不同的关系中会呈现多个不同的自我。不要轻易的给自己贴上“敏感” “自卑”“内向”标签,认为我就是xxx样的人,而是要审视是什么样的关系导致了现在的自己。 作者说从关系视角而不是个人视角看自我,一个人才能够具有改变的潜力和弹性。
? ? ? ? 书中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的不停探索,自我在人际关系发展成熟需要经历自我中心阶段—>他人阶段—>独立阶段这3个阶段,一个人走向成熟的独立阶段的方法:“课题分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尊重自己,也理解他人。前段时间看了人物关于“人间小作精”虞书欣的专访,觉得她在看待自身性格方面,做到了一定的课题分离,她说:“网友们讲来讲去就是说我比较作嘛,我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性格,这么多年也没变过。我不太在意旁人的眼光,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我觉得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我比较做自己,完全不做别人,做得起起伏伏,快快乐乐的,这就是我”。这也许就是她人气这么高的原因吧。
关于走出人生的瓶颈
? ? ? ? 这一章get到的一个点: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在转折期经历的痛苦或者过程是独一无二的,但其实不是。每个人经历的事儿可能不一样,但是背后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所以你并不孤单,也不独特。作者说,不论是职业的变动/转型,还是面临一段关系的失去,都会经历结束—迷?!厣墓獭W溆兴约旱慕谧?,就像没法略过冬天进入春天一样,不要那么那么急于求成。只有先经历结束,放弃,才能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只有迷茫期的力量积蓄,才能为重生做好准备,重生可能是偶然和意外的,可能是预见了一个多年的朋友的帮助,或者参加的一次聚会局遇上了自己的贵人,它并不是完全规划好的;也可以另起炉灶,做完全和之前不一样的事情,就像褚时健出狱后种橙子一样,完全和原来的目标脱离干净,重新开始。有时候,我们得学着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了栽,承认失败,才会发现,原来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关于绘制人生地图
????????青春期确定身份认同,成年早期建立亲密关系和职业认同,中年期应对中年危机,从家庭内外的繁衍—传承中突破自我的限制,老年期整合自己的人生。关于自我发展,不是有一个“自我”在不停的发展,而是随着经历的顺境和逆境,增增减减,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就叫“自我”。
二、精读前言&&了解作者
?????????陈海贤,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担任专职心理咨询师,本着内心对于自由与专业的渴求,从浙江大学稳定的工作中辞职,创立自己的个人心理咨询工作室。前言中讲到作者这么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听到了很多的人生故事,很多人内心都有改变的欲望,但真正改变却很艰难。应得到罗振宇和脱不花的邀请开设《自我发展心理学》专栏又写了这本又“近”且“实”的书,用真实的案例和有效的工具方法论,以及通俗易懂的心理学语言帮助有自我发展动力的人改变。
三、精读华彩部分
1.人不是根据现有的生活去选择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2.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3.所谓人格或个性,不过是人在某一段特定关系中的行为、语言和情绪表达方式。是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4.一个独立的人,是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独立也意味着孤独。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我们总说,这是“我的”家人、“我的”恋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好像我们拥有某个人一样。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另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中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有长有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各走各的路。
5.没有什么关系是绝对的,只要别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让自己过得那么苦,还要去埋怨别人。
6.转变的本质不是内在的新旧更替,而是内在自我的重构。
7.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里写过:“人生最后烟消云散,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在消失之前,我们要让一切先发生。让过程发生?!?既然结果会烟消云散,那它的意义是什么呢?让过程发生,这就是结果的意义。我们会老去、死亡。作为结果我们会消失不见,可发生的过程不会消失。
8.卡尔维诺曾经说过:“世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而且会在人类之后继续存在,人类只是世界所拥有的一次机会,用来组织一些关于其自身信息的机会?!倍阅憷此狄踩绱?。在你存在之前,这个世界机已经存在了。在你死后,世界还会继续存在。那你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是给世界一个机会,让世界通过你的自我发展,变得更好。别辜负了这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