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恋爱中,有个讨好型的伴侣是种什么体验?
3个月前,约朋友一起吃饭,吃到一半朋友扔下碗筷就走了,说女朋友公司团建结束了,要到地铁站接她回家。
我并不生气、也不意外,因为他保持每天接送女朋友上下班的习惯,已经快一年了。
哪怕他只需要8点起床,仍然早起一个小时送女朋友上班。
自己舍不得买的手表,发工资立马给女朋友买;
自己舍不得吃的,全都留给女朋友吃;
如今,他们已经分手一个月了。
昨晚,吃着宵夜跟我感慨道:
“不知道为什么,我给她(前女友)买东西一点都不会心疼,但给自己买东西却感觉像割了一块肉”
感情中最怕的就是“讨好型伴侣”。
又自觉委屈,不断抱怨这不公平的关系,又忍不住奉献给对方,这样导致的结果只有伤害。
“爱而不得”的心态会让自己受伤,爱到窒息会让人无法呼吸。
NO.2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叫做:
和讨好型人格的女孩谈恋爱是种什么体验?
有网友回应:
1.谈恋爱的时候,她一直很迁就我,比如说我爱睡懒觉,她就每天起床后帮我买早餐,买了又怕吵醒我,就放在厨房半小时热一次,直到我醒为止。
2.有一次她用洗衣机把我的一条裤子洗破了,我就随口说了句:“可惜了,还是前几天刚买的。”
我真的没有任何怪她的意思,但她那天就一直和我道歉,此后都坚持手洗,有时候看到她瘦小的身躯在卫生间搓衣服的时候,我都有点自责和难受。
3.有一次深夜我烟抽完了,下楼去买一包烟,她就给我打了七八个电话,接电话的时候我还以为出什么事了呢,她在那边可怜兮兮地说:你下次出门要跟我先说一声,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呢。
有一个如此可爱,又很懂得照顾别人的女友,在大家眼里应该是种幸福才对,可男友却说:
“这种迁就,最开始让我感动,后来给我一种窒息感?!?/b>
太过于替别人着想,有时也会让“别人”觉得是一种负担,因为这样的爱太沉重。
英剧《性爱自修室》中的艾米,即使在性爱中也特别能演。
她可以假装叫床,假装高潮,不断地询问对方想要什么。
直到有一天,男友终于忍住停下来说:
“我感觉你在表演”
并向艾米抛出一句灵魂拷问:
“你到底想要什么?”
艾米懵圈了,她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问过自己“你想要什么”。
英国的心理学家雅基·马森把讨好型人格叫做“可爱的诅咒”。
她觉得,讨好型人格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1.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2.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标准。
3.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争吵和冲突。
这类人总是优先替他人考虑,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就像是《浪费》这首歌中所扮演的一种人:
“没关系你也不用对我惭愧,也许我根本喜欢被你浪费,随便你今天拼命爱上谁,我都会坦然面对”
每每看到类似的人,我都想说:“我尊重和认可你的善良,但我仍然希望你也能够为自己着想”
NO.3
心理咨询师风墟在《成为自己的勇气:认知自我的情绪心理学》中总结出: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源,在于三个错误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还像小孩子一样脆弱);
2.我必须要做些什么,别人才会爱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信念呢?
大多来源于童年时,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
当父母用批评、指责、要求、恐吓、打骂等方式对待孩子时,他们会认为自己处于一种随时会被抛弃的状态中。
伴随而来的就是,缺爱、不值得、自卑、缺乏安全感等表现。
此时,“讨好者”的预设是:
“我的本质是不值得被爱的。
只有我好好学习,才会被爱;
只有我善待他人,才会被爱;
只有我对你好、听你的话,才会被爱;
马思纯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自己要听话、懂事、多替别人考虑,不能自我。
所以哪怕在高速乘车中很想上厕所,却因为担心会给司机添麻烦,而憋了一路。
范世錡曾说:“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忘了原本的自己?!?/b>
是的,从我们意识到不能一味地做讨好者的开始,就要开始关注自己了。
NO.4
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papi酱的人生排序:
“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她认为人一定要先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然后伴侣、孩子、父母才能依次入座,只有先爱自己,再去爱别人。
我同意这个人生排序的原因是,我始终认为:
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学不会爱自己的人,也很难爱好别人。
书籍《亲密关系》的作者克里斯多夫曾说:“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b>
安全感是自己获取的,无法在别人身上索要,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给予你安全感。
最可怕的是,你越想在别人身上寻找安全感和爱,他一旦不给你,你就会陷入绝望和无助当中。
无论男女都要学会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能得到恒久的安全感和爱。
你可以坚守善良,但我仍然希望你好好爱自己。
不做一味的讨好者,做好自己的“护花使者”。
木霖大叔:一个温暖、有趣、三观极正的大叔,陪伴你度过所有不开心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