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里伴奏的场面,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拉琴、弹弦、吹笛属于文?。蝗寐喙?,则为武场。
这里专谈到武场,其中有:皮鼓(也有人把它叫作“搭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板等。那个执板击鼓的,一般均呼为“打鼓佬”,是上手活;余下便称打大锣、打小锣、打铙钹,是下手活。
“打鼓佬”乃武场的领导人,内行比喻为“三军司令”。担当这项职务的,肚皮要宽(懂得多),戏要熟,文武昆乱一脚踢。这样,对上下角色的不同动作,才能心中有数,从而发号施令,打出五花八门的点子来,吧戏和锣鼓,配合得天衣无缝。假使能够把鼓打准,大锣打冲,铙钹打紧,小锣打稳,有这么一副齐整的武场,即使戏还未演,单凭它的闹场锣鼓,已叫人听得精神百倍了。
讲到锣鼓经,经常打出来的名目,大概有六七十种之多,这里只好拣几种分叙一下。计有:四记头,急急风,走马楼,九锤半,水底鱼,撞金钟,七锤锣,望家乡,长锤,乱锤,丝鞭,纽丝,叫头,哭头,嘟头,帽儿头,倒板头,扑灯蛾,一记头和尾声等二十种。
这一些锣鼓经,都有着变化万千的特点:或是高,或是低,或自高而低,或由低而高;有的慢,有的急,有的慢转急,有的急变慢。而且一经数用,各尽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