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老师的推荐下,第一站去看了一座高山博物馆的展览。在上海能够去看展的机会还是蛮多的,不过很少有这样子的展,看了一个半小时出来后的第一感觉是『原来我们与台湾的一线自然实践者的距离,差的不是一点点。』
无论是布展的方式,还是里面的内容都是干货,更重要的是那些登山者的文字与照片,真的很触动心灵。一直以来,自然教育,其实准确来说,是文章天下一大抄。每次想出一个好的词语、课程的名字,不到一个月就会被微信刷屏??赐暾飧稣估溃彝蝗涣私饬?,那些会抄袭文字的,可能真的没有亲自经历,无法表达出来,没有经过思考,也无法很好呈现出原本的故事。就如同最近看到『自然之路』这四个字被滥用,即使我们已经在申请商标,却也无法阻止,只是又有多少使用这四个字的人,真正明白自然之路背后的意义与期许呢?
从身体创造,回到人类基本感官的本质寻找创造力,这是让我对整个展览最惊喜的地方,这个策展的理念,让我们重新去思考身体与其他的联系?!罕咎甯惺堋?,身体与自然,视觉、节奏,工艺、时尚、社会的联系,让体验文化回归官能性经验。登山,是最能诠释这个理念的方式,因此整个展览都以登山者相关的为主题。登山者在高山上的见闻,感受,登山使用的工具,甚至用科技将高山的风景的视觉呈现。
''身体,是人们感知的中心,是行动的爆发点,也是确证生命存在感的基石。创造性的创意,只会来自行动者的身体与他面对的自然,每一个片刻,他都独一无二,只有创造,你才活着。''看到这段的时候,其实发现殊途同归,虽然这不是一个自然教育的展览,但是却也一样传递只有真正去体验,才能有感受,也才能获得那份独一无二的记忆,也才可能有更多的创造力。
如果说这个策展理念与文字触动了我的心灵,那么策展的方式与呈现的效果,则给我带来的新思考。从去年开始做自然之路开始,就一直希望在农场里设计一个农具房,甚至也开始有过行动,结果却差强人意,因为只是考虑了要从各个地方去收集农具,以及介绍四千年的农耕。而这个展览中有两个情景,让我灵光一闪。一是登山身体用到、接触到的工具的呈现;二是直接去感受20KG和30KG的登山包的体重。
要介绍农耕这件事的时候,其实不仅仅将锄头、铁锹、水桶等工具呈现,而是要把一个农民在干农活的时候的装备全部呈现出来,这样子能够真的将一个农民在农田干活的人设立体起来。此外,要让大家真的了解当一个农民,需要的工作,是真的直接让大家去和农民一样体验,对于半小时的导赏来说,或者农耕房来说,至少要让参与者有那么一瞬间真正去身体去感受农民干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