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Shaibel说:成就天才,总有牺牲。
Mr. Shaibel是Beth Harmon的象棋启蒙老师,而这一切的开始,要从一场车祸说起。Beth的母亲在车祸中丧生,小Beth是幸存下来的那一个。因为没有父亲,或者说找不到她的父亲,Beth被送到了一所女子孤儿院。
很久以后我们才知道,Beth那个带她住在废弃房车里、头发凌乱眼神涣散的母亲是一位数学教授,出生于富裕家庭。而Beth的父亲,甚至比她的母亲来自更富裕的阶层。但种种原因,Beth的母亲精神奔溃,并把年幼的女儿带走了。
在一个普通的夜晚,父亲突然找到了她们,也许这样的情况出现过许多次。因为父亲说,他实在厌倦了Beth的母亲总是带着女儿离家出走,而自己总要到处寻找妻女的下落。他恳求Beth的母亲,起码能把孩子交给自己抚养,但被母亲尖叫着拒绝了。
父亲临走凝视着小Beth的眼神,是她对父亲最后美好的印象。
但带给她更多糟糕感受的是五年后,她的母亲又突然决定带着她去找父亲。诚然,这样突然而至,父亲无法接受。他说,你不能五年后就这样出现在我家门口,并希望母亲先离开??墒嵌杂贐eth那精神几近消散的母亲而言,这种拒绝就是永别。
“闭上眼?!闭馐悄盖琢舾鳥eth最后一句话。
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对镇静剂还缺乏正确认识,孤儿院认为给孩子们服用它能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就象维生素一样普通。当人们对镇静剂的副作用渐渐有了更多了解后,孤儿院就停止向孩子提供它了。戒断反应可能每个人都会出现,但是Beth对镇静剂的渴望尤其强烈,强烈到不惜冒险撬开药房的锁去偷。
刚进孤儿院的时候,Beth看上去是个特别乖的孩子。内向、镇定、面无表情。无人能窥探出她内心的焦虑,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对酒精、烟、毒品、部分药物上瘾的人群中,高焦虑的人员占据了大多数。普通人缓解焦虑的方法,比如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做做运动很难帮助到他们,只有麻痹神经、致幻类的东西可以帮助他们从那种无法控制的焦虑感中得到片刻解脱。
Beth焦虑什么呢?
母亲将只有四、五岁的她扔在河边,自己一个人去游泳。下水前没有一声交代,那个眼神就是永别。小Beth吓的大哭,一直到母亲出现在河中央的浮岛上。母亲的阴晴不定会让她们的孩子对亲密关系充满不确定感,总是处于最原始的生存焦虑中,总要担心哪一天自己就被独自扔下了。一部分孩子也会强迫自己变的特别善解人意,所谓父母的小棉袄。明明他们才是孩子,却一直承担起照顾父母情绪的重任。Beth的不苟言笑、她的镇定都是一种生存策略,她需要时刻密切观察母亲的一举一动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她没有心理空间可以让自己的情绪恣意奔腾。
最后一次看到父亲,他将母亲推出家门。对Beth而言,仿佛也将她推出了父亲的世界,她是一个被父亲拒绝的孩子。随后母亲选择了自杀,将幸存者焦虑和被抛弃感一起扔给了Beth。当然,她也许没想到Beth能活下来。
爱上国际象棋,也是因为方寸之间的可控性,带给她安全感。
Beth是个天才,不过她自己并不相信。她认为是镇静剂让她拥有了神奇的能力,能在半夜宿舍的天花板上一遍遍演绎棋局的变幻。镇静剂一方面缓解了她最原始的焦虑感,一方面成为她能力的表征。所以孤儿院停止向孩子们发放镇静剂对她的冲击才会那么大,她认为自己要失去这种能力了,也会失去和Mr. Shaibel共度美好时光的机会。
因为偷镇静剂被发现,她被剥夺了下象棋的权利,更严厉的惩罚是Mr. Shaibel对她冰冷的眼神,多么象父亲将母亲推出家门的眼神。
谁也没想到当她已经十三、四岁了,按理说不再会被收养家庭看上的时候,Wheatley夫妇将她带回了家。他们就想要一位年纪大一些的女孩,并不是作为孩子被收养,而是作为陪伴让她的养母Alma不再那么寂寞。
一旦家里有了她,养父很快就消失不见了。也许他早就对自己的妻子厌倦透顶,却没有和对方正式离婚的勇气。这样的关系显然非常折磨人,Alma整天陷入自怜自艾中,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养女。而Beth也太擅长和这样的年长女性相处了,她的童年几乎就是这样度过的,至少Alma的情绪比她的母亲可控多了,而且她也不再是个孩子了。
人在心理成长中,需要镜映自体客体、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存在。但如果双极客体发展受阻的话,也不影响人进入三极客体,也就是另我或孪生自体客体。Beth的母亲对自己的生活和情绪都无法掌控,没有什么力气在心理上照顾女儿。似乎不自杀、不让女儿感受到被抛弃,她都尽了全力。后来,大家也都看到了,她还是没逃过自毁的命运。
所以Mr. Shaibe对Beth非常重要,虽然他一脸厌世,但正因为这样一个看上去特别严厉的人说自己是个天才,这样的肯定感才来的特别饱满。才让Beth离开孤儿院后,不断希望在棋局上获得精进,期待再一次能品尝这种肯定感带来的最大愉悦。
另一方面,孤儿院的小伙伴Jolene又带给她另外一种体验。就和Jolene天生蓬松到炸毛的发型似的,这姑娘有蓬勃的生机。她积极面对人生,哪怕是孤儿院这样的生活。对于糟糕的事情,她总有能力一笑而过,很快将它们抛诸脑后。她喜欢镇静剂,但停止供应后,她也无所谓。是她掌控着镇静剂对自己的影响,而不象Beth被镇静剂掌控。
所以Beth喜欢和Jolene做朋友,我们总是会一不小心就找到一些性格上和我们互补的人成为闺蜜,还以为彼此是因为相似而走到一起。所以Jolene对Beth而言是孪生客体,如果Jolene对生活可以充满热情,也许Beth也可以。这就是孪生客体对我们人格成长的作用,通过和一个有着类似自己部分的人的靠近,来确信自己也能拥有某些特质,哪怕这些特质之前的自己难以企及。
爱因斯坦似乎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九的努力(因为现在很多名人名言都被证明不是他们说的,我也不肯定这句话是不是他真的说过)。也许人们喜欢看到别人铮亮的光环,不想看到他们挑灯夜读的艰辛,因为这可以满足全能感。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智商再高也需要磨练。对Beth而言她几乎没有生活,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国际象棋,这才是她在棋坛一路高歌猛进的真相。
为什么许多天才儿童成年后过着平凡的生活,因为他们太相信自己的天赋而放弃努力,永远无法成为传奇。
在养父离开家之后,养母彻底放弃了对生活的管控和对她的照顾。本来嘛,她只是养母为了留住养父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失效后,养母也对她失去了兴趣。反而是Beth对象棋的热情重燃了养母的生命力,就如同Beth早年对亲生母亲情绪上的照顾一样,她又开始照顾她的养母了。
Beth也差一点倒下,却不是因为她过于自大。Beth的棋风和她的性格完美吻合,如同她最想挑战的竞争对手,世界象棋冠军Vasily Borgov说的。她攻击性强,希望在棋局中掌握主动,一旦失利就会方寸大乱。就算Beth在电梯里听到了竞争对手们对她弱点的交流,仍然没用,在对弈中她依旧如同对方所预料的失去了把控。
这是Beth最大的弱点,也是她之所以迷恋上象棋的原因。她需要用掌控感来抵御内心深处严重的生存焦虑,一切尽在掌握就意味着自己不会被潜意识的恐惧吞噬。恐惧越大,对掌控的需求就越大。因为Beth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失控中恢复过来,她担心自己如同自己的母亲一样,一旦沉沦就是万劫不复的悲惨结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棋局中失去优势就失控证明她没有恢复的能力,回到酒店房间发现养母也死在了床上。又是一次抛弃,她差点垮掉,幸好Harry Beltik——之前被她打败的一个棋手——出现了。
Harry是个有趣的人,作为当地小有名字的青年象棋冠军,当年他们对弈的时候他用故意迟到来羞辱Beth,内心却对Beth即欣赏又爱慕。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总喜欢捉弄前排女孩的小辫子来吸引关注。长大后才知道,想靠近心仪对象,还有一百种更好的方法。
而对于Beth,她知道现在自己不能一个人待着,Harry对她就象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她毫不犹豫的让Harry住到自己家来,而Harry把这个邀请误认成是爱的信号。不过值得欣赏的是Harry是个很成熟的人,通过和Beth这段日子的相处,让他领悟到自己对象棋并没有那么热爱,Beth对他也是。
关系的问题要回到关系中去解决。如果Beth始终难逃自己的劫数,Harry让那个奔溃来的晚了一些,让她可以战胜之前的对手Benny。又在Benny的帮助下,对象棋有了跟进一步的提升。
但,创伤就在那里,它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
现在潜意识成为一个流行词,似乎只要违背自己意愿的就是潜意识了。其实并不是,它藏的如此之深,以至于它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它驱使。Beth准备了那么久,要和老对手世界冠军Vasily Borgov对战,因为朋友Margaret的邀请原本打算只喝一杯的她,却烂醉如泥。这是一种明显的自毁行为,它往往发生在重要时刻。似乎总有些什么阻止一个人成功,比如高考前的突然生病,重要面试前的惊恐发作等。
Beth以为这一次她也能抗住,就如同之前一次次的打击。但只是一首歌,当唱到“我记住了你,却记不住爱”,和母亲、和父亲、和所有她生命中重要的那些人的过往带给她的悲伤体验都回来了。这一次没有人在她身边,她奔溃的很彻底。
人们总说,有些人为什么要把一手好牌打烂呢?比如张柏芝,出道的时候无论外形还是演技都让影坛眼前一亮。可是很快她就做了许多匪夷所思的事,不敬业到没有人再想和她合作。人们只能一边惋惜,一边将目光转向其他新生代的演员身上。
Beth的生命中很少有好的、充盈的爱的体验。过度纠缠和动荡的母亲,严重缺失的父亲,冷漠的养父和虚弱的养母?;褂兴晕丫牌怂⒖床黄鹚腗r. Shaibel,她记得他们每一个人,但记不住他们给过她的爱。或者说,不敢记住他们曾经给过她爱,因为这份爱都不踏实,还不如忘记来的痛快。
但人们不会忘记她,不舍得放弃她。Jolene找上门来,带她去参加Mr. Shaibel的葬礼。她努力压抑自己对Mr. Shaibel的情感,讨论葬礼上人们的疏离,就好象在银行柜台前排队的人。其实,也是她自己的投射,她也将自己压抑的好象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而不是参加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葬礼。
与其说她不习惯相信Mr. Shaibel是疼爱她的,不如说她不敢相信??墒堑彼氐降叵率?,Mr. Shaibel当年教她下象棋的地方??醋徘缴咸苏饧改旯赜谒男挛偶虮?,还有他们唯一的合照以及她为了报名费写的那封简短的信,她终于可以相信了。Mr. Shaibel没有因为她小时候偷吃镇静剂而收回对她的爱,这个在心理上占据父亲位置的人,牢牢的在那里,始终关注着爱着她。
什么是治愈,这就是治愈!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咨询师一方面在帮助来访者整理和探索他们的内在,一方面也带给他们矫正性体验。一种全新的、稳定的爱的模式,正在覆盖早年那些带给每个人创伤的模式。当人们心中重要客体位置的那个人,对Beth而言等同于父亲的那个人,也同样回馈了她。给了Beth她所需要的爱和肯定,证明了Beth在Mr. Shaibel心中有类似女儿般重要的位置,Beth就好了。
加上Jolene对她的支持,从此,Beth无需在棋局中左突右冲的证明自己,无需因为生存焦虑而依赖镇静剂稳定情绪,也无需在失去优势后陷入对失控的恐惧中了。她走出了自己的创伤,进入了真正的蜕变中。还记得世界冠军争夺战最精彩的那一役吗?Beth可以肯定,在脑海中演绎棋局是她自身拥有的能力,而不是镇静剂的作用。当人对自身的能力有了信任感,浑身就会闪耀出自信的光芒。
又是一个女性蜕变主题的剧集,似乎这段时间此类主题特别多。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和Beth有关系的三位男主中的两位,一位出演过哈利波特,一位出演过彼得潘,都算是童星出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