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前读纯理论的书较少,大多都是自由阅读。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这次加入研修班,第一次带着李教授的问题读书:“第一个问题:我作为发起人和这本书的编者,为什么会推荐首先阅读序言(如果有后记,我还会推荐同时读后记)?第二个问题:您自己以前的阅读,会有意识地‘读什么’?也就是说,在别人的文字中,您准备读出什么?”
为什么要先读序言和后记?以前我并不知道“序言”和“后记”是写什么的。每每打开一本书,我首先也会看序言,我觉得序言就像一本书的简介,好比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看完序言就对整本书有了个大概的方向了解。序言之后我会看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阅读的章节看,最后看完整本书剩下的篇目。这次再读《中国班主任研究》,受程露老师的阅读启发,我对专有名词“序言”和“后记”进行了搜索,百度百科解释说: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后记是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ba)或书后。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序言”传递了本书的内容是对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信心,要开发的是中国班主任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相关主题,要建设的是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平台与对话空间,要创生的是中国班主任的新理论与新实践。
本书的写作缘由是想促成中国班主任研究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的学术平台。从这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有学术追求的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全心和努力的投入中,从前五届“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圆桌论坛的推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作者和这批研究人员对中国班主任研究价值的重视。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进入到“中国班主任之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的对话中;希望建设更多的中国班主任研究领域;希望在当前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班主任工作所具有的综身教育内涵、国际对话实力、学生发展价值;希望中国班主任研究者所投入建设的中国班主任研究领域,会获得新的学术生境与社会生态及生长出新的形态;希望《中国班主任研究》这本书能开拓出来新后对话空间与发展趋势。
在“序言”中,我读到了这些强烈的“希望”,同时感受到了作者与所有研究者致力于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心与信心。
联系自己及身边同事以往的班主任工作,我们更多的是看重分数,而忽略了中国班主任的终身教育内涵与学生发展价值。回想在我们县第一中学组织的班主任论坛上,大家会后交流回忆与谈论曾经带过自己的班主任时,十几二十几年过去,我们记忆中留下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次温暖我们的小事,而不是哪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在《中国班主任研究》这本书中,《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一文,是中国班主任成长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班主任。我想只有真正了解了班主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班主任。这也是我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原因之一。
以前的阅读,大多是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相关知识的问题,而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素养,就要找与此有关的书籍来读。比如读班主任策略方面的书籍、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书籍等,每次的阅读大都停留在低水平,只关注自己教学有用的,很少理性的去分析整本书与个人成长的价值,阅读深度也不够,因此阅读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会读书的人。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向程露老师学习,学习怎样有效的阅读一本书,她阅读《中国班主任研究》的方式与方法值得我学习,我也很喜欢她关于个人读书的表达:“读书,我会有意识地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班主任管理类的书籍,我会重点看书中呈现的策略,我是否可以操作,可以借鉴,目的性比较强;而现在往往会先看,再去思考,书中呈现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观点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个人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书中有哪些是可以我没有想到,或者没有做到的,我在之后的工作中是可以尝试的;书中的观点是否真的是我所能看到的,在我的实践中又有什么样的问题呈现等等。现在的阅读会带着更多的质疑思考进行,会更喜欢整体把握,细节分析式地展开阅读?!?/p>
再读《中国班主任研究》,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学习怎样有效阅读一本书。